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实验用鱼寄生虫学等级的划分及监测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实验用鱼的寄生虫学质量控制与健康评估。
Title:Experimental Fish - Part 2: Parasitological Grades and Monitor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11.1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1053.2-2013《实验用鱼 第2部分:寄生虫学等级及监测》是北京市地方标准,主要规定了实验用鱼在寄生虫学方面的等级划分和监测方法。以下将选取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标准的术语和定义部分,明确了实验用鱼、寄生虫等关键概念。例如,“实验用鱼”是指用于科学研究的鱼类,“寄生虫”是指生活在实验用鱼体内或体表并对实验结果可能产生影响的生物。这些定义为后续的具体操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次,关于寄生虫学等级划分,标准提出了具体的分级标准。根据寄生虫的数量、种类以及对实验的影响程度,实验用鱼被分为三个等级:一级为无明显寄生虫感染;二级为轻度感染,不影响实验结果;三级为重度感染,可能显著影响实验结果。这一分级体系有助于研究人员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再者,标准详细描述了监测方法。包括但不限于显微镜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测等技术手段。显微镜检查主要用于观察寄生虫形态特征,而分子生物学检测则通过DNA分析确认寄生虫种类。这些方法的结合使用能够提高检测的准确性,确保实验用鱼的质量符合要求。
此外,标准还强调了实验室管理的要求。要求实验室建立完善的寄生虫监测制度,定期对实验用鱼进行抽检,并记录相关数据。同时,对于发现寄生虫感染的情况,应及时采取隔离、治疗等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最后,标准指出,所有从事实验用鱼寄生虫学监测的人员都应经过专业培训,熟悉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以保证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实验用鱼 第2部分:寄生虫学等级及监测》标准从术语定义到具体操作流程,再到监督管理,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实验用鱼寄生虫学质量控制体系,为保障实验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提供了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