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大黄鱼围网养殖的场地选择、设施要求、苗种放养、饲养管理、病害防治及收获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福建省沿海地区大黄鱼围网养殖生产。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nclosure Culture of Large Yellow Croaker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大黄鱼围网养殖技术规范(DB35/T 1350-2013)是福建省地方性标准,对大黄鱼的围网养殖做出了系统的技术指导。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深度解读。
首先,在选址与设施部分,标准要求养殖区域应选择在潮流畅通、水质清新且无污染的海域。具体而言,水深应在8至20米之间,海区盐度保持在26‰以上,溶解氧含量不低于4mg/L。这些指标确保了大黄鱼能够在一个适宜的环境中生长,避免因环境恶劣导致的疾病或死亡。
其次,关于围网结构,标准规定围网的高度不得低于6米,网目大小需根据鱼体规格调整,通常初放时为2厘米左右,后期可扩大到5厘米。这样的设计既能有效防止鱼类逃逸,又能减少因网目过密而造成的大黄鱼活动受限问题。
再者,在苗种放养环节,标准强调要选用健康无病害的优质苗种,并且放养密度要适中。一般情况下,每立方米水体放养量控制在30尾以内,这样可以保证每尾鱼都有足够的空间活动,促进其健康成长。
此外,饲料投喂也是标准关注的重点之一。建议采用配合饲料为主,辅以新鲜小杂鱼虾作为补充。投喂次数每日不少于两次,尤其是在生长旺盛期,需要增加投喂量以满足其快速生长的需求。同时,定期监测水质变化,及时调整投喂策略,防止过量投喂引发水质恶化。
最后,在病害防控方面,标准提倡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隔离患病个体,并采取相应的药物治疗措施,切勿滥用抗生素,以免产生抗药性。此外,还应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记录日常管理过程中的各项数据,便于追溯和分析。
综上所述,DB35/T 1350-2013大黄鱼围网养殖技术规范从选址、设施建设、苗种选择、饲料投喂到病害防治等多个方面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指导,对于提高大黄鱼养殖业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