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蒙餐酥炸羊棒骨的术语和定义、要求、制作工艺、检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本文件适用于按照蒙餐传统工艺制作的酥炸羊棒骨。
Title:Mongolian Cuisine - Crispy Fried Sheep Knuckle Bones
中国标准分类号:X43
国际标准分类号:67.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5/T 634-2013 蒙餐 酥炸羊棒骨》是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规定了蒙餐中酥炸羊棒骨的术语和定义、要求、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等内容。以下是对该标准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1. 术语和定义:本标准明确了“蒙餐”是指以蒙古族传统饮食文化为基础,融合现代烹饪技术而形成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餐饮形式。“酥炸羊棒骨”则是指选用优质羊肉经特定工艺加工后制成的一种休闲食品。
2. 要求:
- 原料选择:所使用的原材料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确保无污染、无病害,并经过检疫合格。
- 感官指标:成品应色泽金黄均匀,外皮酥脆,内部肉质鲜嫩多汁,不得有异味或杂质。
- 理化指标:脂肪含量不超过15%,蛋白质含量不低于25%。
- 卫生指标:细菌总数不得超过10^5 CFU/g,大肠菌群不得检出。
3. 检验规则:产品出厂前需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全面检测,包括但不限于感官检查、理化分析以及微生物测试等环节,只有当所有项目均达到标准要求时方可准予出厂销售。
4. 标志与包装:产品的外包装上应当清晰标明生产日期、保质期、厂名地址等相关信息,并采用防潮、防虫咬的材料妥善封装,防止在运输过程中受到损害。
5. 运输与储存:运输工具应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日晒雨淋;储存环境温度控制在-18℃以下,相对湿度低于70%,同时远离有毒有害物质。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DB15/T 634-2013 蒙餐 酥炸羊棒骨》不仅对产品质量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还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给予了全面指导,有助于保障消费者权益并促进地方特色美食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