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冬小麦春霜冻害的等级划分原则、指标和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冬小麦春霜冻害的监测、评估与防御。
Title:Winter Wheat Spring Frost Damage Grade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1917-2013《冬小麦春霜冻害等级》是安徽省地方标准,主要用于规范冬小麦在春季遭遇霜冻灾害时的分级评估。以下将从标准的重要条文出发,进行详细解读。
标准适用范围
该标准适用于安徽省内冬小麦种植区,在春季发生霜冻天气后对冻害程度进行等级划分。这为农业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及农户提供了科学依据,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减轻冻害影响。
冻害等级划分
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冻害分为四个等级: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每个等级的具体表现如下:
- 轻度冻害:植株叶片出现轻微卷曲或黄化现象,但茎秆未见明显损伤。
- 中度冻害:叶片大部分枯黄且部分脱落,茎部开始出现轻微干缩。
- 重度冻害:植株大部分叶片干枯脱落,茎秆显著干缩甚至折断。
- 极重度冻害:整株死亡,无任何存活迹象。
这些分级标准基于实地观测数据制定,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不同级别冻害的实际危害程度。
观测方法与指标
为了确保冻害等级评定的准确性,标准提出了具体的观测方法和关键指标:
1. 观测时间:应在霜冻发生后的24小时内完成初步评估,并在72小时后进行复核。
2. 样本采集:每个观测点需随机选取至少50株样本进行检查。
3. 评价指标:包括叶片受损率、茎秆健康状况以及整体植株存活率等。
通过上述方法获得的数据,可以按照前述的冻害等级标准来进行分类评估。
应急管理建议
针对不同级别的冻害,标准还给出了相应的应急处理建议:
- 对于轻度冻害,可采取喷施叶面肥等方式促进恢复;
- 中度冻害则需要加强田间管理,如适当灌溉以缓解干旱压力;
- 遇到重度以上冻害时,应考虑改种其他作物或调整种植计划。
此部分内容旨在帮助受灾地区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秩序,减少经济损失。
总结
DB34/T 1917-2013通过对冬小麦春霜冻害的科学分级管理,为应对自然灾害提供了有力支持。其详细的规定不仅有助于提高农业抗灾能力,也为今后类似标准的制定积累了宝贵经验。希望广大从业者能够充分理解和运用这一标准,共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