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小麦孢囊线虫病测报调查的目的、方法、内容、数据处理及预报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小麦生产中对孢囊线虫病的监测与预测。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Monitoring and Forecasting of Wheat Cyst Nematode Diseas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04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小麦孢囊线虫病是影响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为了规范测报调查工作,安徽省制定了地方标准DB34/T 1946-2013《小麦孢囊线虫病测报调查技术规范》。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关于调查方法。标准规定采用系统取样法,在每个调查点随机抽取5个样点,每点取土样1公斤。这一方法能够确保样本的代表性,为后续检测提供准确依据。通过这样的抽样方式可以全面反映该区域的小麦孢囊线虫病发生情况。
其次,关于孢囊分离。标准要求使用湿筛法分离土壤中的孢囊。具体操作时,先将土样过2毫米孔径筛去除粗粒物质,然后用清水冲洗至无泥沙,最后通过一系列不同目数的筛网筛选出孢囊。此过程需注意控制水流速度,避免孢囊破损或丢失,保证分离效果。
再者,关于孢囊计数。标准指出,分离后的孢囊应在显微镜下进行计数,每个样品至少观察10个视野,并记录每个视野内的孢囊数量。若发现异常情况如孢囊形态变异等,应进一步鉴定确认。这样严谨的计数流程有助于提高数据准确性。
此外,标准还强调了调查报告的内容构成。报告应包括调查地点、时间、土壤类型、小麦品种、孢囊密度及分布特点等信息。这些详细的数据不仅便于当前病情分析,也为今后的研究和防控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以上是对DB34/T 1946-2013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解读,希望对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有所帮助。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各项操作,才能有效开展小麦孢囊线虫病的监测与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