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规模化水禽场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的免疫程序、监测方法及相关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内规模化水禽场的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Immunization and Monitoring of 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HPAI) in Large-scale Waterfowl Farm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11.2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1941-2013是安徽省地方标准,规定了规模化水禽场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免疫和监测的技术要求。以下选取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免疫程序
5.1 免疫接种应根据当地疫情状况和禽群健康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计划。
解读:免疫计划需结合实际情况,如当地是否有疫情发生、禽群的健康状态等。这要求养殖场管理者密切关注周边地区的疫情动态,并定期对本场禽群进行健康评估。
5.2 种禽应在开产前完成基础免疫,并在产蛋期加强免疫。
解读:种禽由于其特殊性,在开产前必须完成基础免疫,以确保后代获得足够的母源抗体。产蛋期间要加强免疫,保持高水平抗体,防止疾病传播。
二、监测技术
6.1 监测频率为每月至少一次,每次采样不少于30只。
解读:每月监测一次可以及时发现潜在问题,而每次采样的数量要足够多才能保证结果具有代表性。对于大型养殖场来说,30只是最低要求,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规模适当增加样本量。
6.2 使用血凝抑制试验(HI)检测抗体水平,合格标准为≥4log2。
解读:HI试验是一种常用的血清学检测方法,用于评估动物体内特定病原体抗体的存在及其浓度。设定合格标准为≥4log2意味着只有当抗体滴度达到这个水平时才认为该个体具有足够的免疫力。
三、其他注意事项
7.1 新引进的禽只必须经过隔离观察并完成相应免疫后方可混群饲养。
解读:新引进的禽只可能携带未知病原体,因此需要单独隔离一段时间,确认无异常后再与其他群体混合饲养,同时也要按照规定完成必要的免疫措施。
7.2 应建立完整的免疫档案和监测记录,包括但不限于日期、品种、数量、免疫种类等内容。
解读:完整的档案记录有助于追踪管理,一旦出现问题能够快速定位原因所在。档案内容应当详尽准确,便于日后查阅分析。
以上是对DB34/T 1941-2013中部分内容的重点解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