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肉鸽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的技术要求、免疫程序和效果监测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内肉鸽养殖场的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Immunization in Pigeon Farm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1939-2013《肉鸽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技术规范》是安徽省地方标准,旨在指导肉鸽养殖场科学开展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免疫工作。以下将选取标准中的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一、适用范围
该标准适用于安徽省行政区域内肉鸽养殖场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工作。这一规定明确了标准的应用地域和对象,确保了标准在特定区域内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免疫程序
标准中明确指出,肉鸽首次免疫应在14日龄进行,采用H5亚型灭活疫苗。加强免疫应在首免后21天进行,之后每6个月进行一次强化免疫。这一免疫程序的设计充分考虑了肉鸽的生长发育特点和免疫系统成熟度,有助于建立稳定的免疫力。
三、疫苗选择与使用
标准要求使用的疫苗必须是国家批准的产品,并且需符合现行有效的产品质量标准。疫苗在运输和保存过程中应严格遵守说明书的要求,确保疫苗的活性不受影响。此外,每次使用前都应对疫苗进行外观检查,如发现异常不得使用。这些措施能够保证疫苗的质量,提高免疫效果。
四、免疫操作
在免疫操作上,标准强调要严格按照疫苗说明书进行稀释和注射。免疫时应选择健康无病的鸽子,避免在恶劣天气条件下进行免疫。免疫工具在使用前后均需消毒处理,以防止交叉感染。这些细节操作对于保障免疫安全至关重要。
五、免疫档案管理
标准还要求建立详细的免疫档案,包括免疫时间、疫苗种类、生产厂家、批号等信息。这不仅有助于追溯免疫过程,也为后续评估免疫效果提供了依据。同时,档案应妥善保管至少两年以上,以便必要时查阅。
通过上述解读可以看出,DB34/T 1939-2013标准从多个层面规范了肉鸽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工作的各个环节,为养殖业者提供了清晰的操作指南。严格执行该标准,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发生,保障肉鸽养殖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