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白刺古毒蛾的监测与防治技术要求、方法和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白刺古毒蛾的监测与防治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White Thorn Ancient Poison Moth
中国标准分类号:B 7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3/T 1232-2013《白刺古毒蛾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是青海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白刺古毒蛾的监测和防治工作。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监测方法
条文:5.1.1
> 应在每年春季开始时对白刺古毒蛾的发生情况进行全面调查。
解读:这一条文强调了监测工作的及时性。春季是白刺古毒蛾活动的初期阶段,通过早期调查可以掌握其种群动态,为后续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条文:5.1.2
> 调查范围应覆盖所有可能的栖息地,并记录下白刺古毒蛾的密度、分布情况及幼虫数量。
解读:全面覆盖调查区域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估害虫的危害程度。记录具体数据如密度、分布和幼虫数量,能够帮助技术人员制定针对性的防治策略。
防治措施
条文:6.1.1
> 对于低密度发生区,优先采用生物防治手段。
解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且可持续的方法,适用于害虫密度较低的情况。这种方法利用天敌或微生物来控制害虫数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条文:6.2.1
> 当害虫密度达到经济阈值时,可结合物理和化学防治方法进行综合处理。
解读:当白刺古毒蛾的数量达到一定水平,即经济阈值时,单一的防治手段可能不足以有效控制害虫。此时需要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比如设置诱捕器(物理)与喷洒农药(化学),以提高防治效果。
安全管理
条文:7.1.1
> 在使用化学药剂时,操作人员必须穿戴防护装备,并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执行。
解读:安全操作是保障工作人员健康的重要环节。正确使用化学药剂不仅能够提升工作效率,还能避免因误用而导致的人身伤害或环境污染。
以上是对DB63/T 1232-2013部分关键内容的解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