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嫩江流域保护性耕作大豆田杂草综合控制的技术要求、操作方法及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嫩江流域内采用保护性耕作方式的大豆田杂草防控工作。
Title:Comprehensive Weed Control Technology Specification for Soybean Fields under Conservation Tillage in Nen River Basi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5/T 580-2013《嫩江流域保护性耕作大豆田杂草综合控制技术规范》是一项专门针对内蒙古自治区嫩江流域地区的农业技术标准。该标准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大豆田杂草综合控制的技术要求和操作方法。以下将选取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标准适用范围
标准适用于嫩江流域地区采用保护性耕作方式种植的大豆田杂草综合控制。这一规定明确了标准的适用区域和作物类型,确保了技术措施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杂草种类与危害识别
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调查和识别主要杂草种类及其生长习性。例如,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如稗草、狗尾草等以及阔叶杂草如苘麻、藜等是该地区常见的杂草类型。这些杂草不仅与大豆争夺养分水分,还可能成为病虫害的中间寄主,因此需要及时准确地识别并采取相应措施。
预防为主的原则
标准强调预防为主的原则,在播种前通过深耕深翻、清理田间残余物等方式减少杂草种子库数量。此外,合理轮作也是预防杂草蔓延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可以将大豆与其他非寄主作物轮作,以打破某些专性杂草的生活史周期。
化学除草剂使用
关于化学除草剂的选择与使用,标准给出了具体指导:
- 应选择高效低毒环保型除草剂;
- 施药时间应选在杂草萌发初期或拔节期之前;
- 注意不同除草剂之间的混配比例及间隔时间,避免产生药害或降低效果;
- 对于抗性杂草,建议采用交替轮换用药策略。
生物防治措施
除了化学方法外,生物防治也是一种有效的杂草控制手段。标准鼓励利用天敌昆虫(如食蚜蝇)或者微生物制剂来抑制杂草生长。同时提倡建立自然植被缓冲带,既能美化环境又能起到隔离杂草扩散的作用。
监测评估体系
为了保证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并取得预期成效,标准建立了完善的监测评估体系。包括定期采集土壤样本检测杂草种子密度变化趋势;记录每次施药后杂草控制效果数据;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优化调整方案等内容。
以上便是对DB15/T 580-2013部分关键条款所做的深入解析。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助相关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项技术规范,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实现科学合理的杂草管理,从而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保护好宝贵的自然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