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银耳生产、加工、流通及相关领域中常用的术语和定义。本文件适用于银耳的生产、科研、教学、贸易及管理等领域。
Title:Specialized Terms for Tremella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7.08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5/T 1333-2013《银耳栽培技术规范》中包含许多专业术语,这些术语对于正确理解和应用该标准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术语及其详细解读:
1. 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 Berk.)
- 解读:银耳是一种子囊菌门的真菌,广泛用于食品和保健品领域。其学名为Tremella fuciformis Berk.,由Berkeley于1859年命名。这一术语明确了银耳的科学分类地位。
2. 栽培种
- 解读:栽培种是指经过人工培养后,用于接种到生产性培养基上的菌种。它是确保银耳生产稳定性和质量的关键环节,必须符合无污染、高活力的标准。
3. 段木栽培
- 解读:段木栽培是将银耳菌种接种到经过适当处理的木材段上的一种栽培方式。这种方式需要选择适宜的树种,如栓皮栎等,并注意木材的含水量和pH值。
4. 袋料栽培
- 解读:袋料栽培是将银耳菌种接种到装有培养料的塑料袋中进行培养的方法。这种方法具有操作简便、便于管理的特点,适合大规模生产。
5. 覆土栽培
- 解读:覆土栽培是在接种后的培养基表面覆盖一层土壤的栽培技术。覆土可以调节湿度和温度,有助于提高银耳的产量和品质。
6. 出耳期
- 解读:出耳期是指银耳从菌丝体阶段进入子实体形成阶段的过程。在此期间,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和光照需要严格控制以促进银耳的正常发育。
7. 采收适期
- 解读:采收适期是指银耳达到最佳收获状态的时间点。通常根据耳片的颜色、厚度和质地来判断,过早或过晚采收都会影响银耳的品质和产量。
8. 病虫害防治
- 解读:病虫害防治是银耳栽培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应采取综合措施,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以减少病虫害对银耳生长的影响。
以上术语和解读为理解DB35/T 1333-2013提供了基础,有助于从业者更好地掌握银耳栽培的技术要点和管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