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北京市城乡规划计算机辅助制图的基本要求、图层设置、符号表示、注记规则、出图要求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城乡规划领域的计算机辅助制图工作及相关应用。
Title:Standard for Computer-Aided Drawing in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P51
国际标准分类号:07.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997-2013《城乡规划计算机辅助制图标准》是北京市发布的地方标准,适用于城乡规划领域中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制图的工作。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术语和定义:标准首先明确了“城乡规划”、“计算机辅助制图”等基本概念。例如,“城乡规划”是指对城市、镇和村庄的建设和发展布局进行全面安排和综合部署的过程。这一部分为后续内容奠定了基础,确保所有使用者在同一语境下理解相关术语。
2. 文件格式与数据交换:标准规定了城乡规划计算机辅助制图过程中应采用的数据文件格式,如DWG、DXF等常见的CAD文件格式,并强调了数据交换时需遵循的规则。这有助于保证不同软件间的数据兼容性,避免因格式不统一而导致的信息丢失或错误。
3. 图形元素规范:对于图纸中的各种图形元素(如线条、文字、符号等),标准给出了详细的尺寸、比例及颜色要求。比如,主要道路线宽应为0.5mm,次要道路则为0.35mm;文字高度不得小于2.5mm等。这些具体规定有助于提高图纸的一致性和可读性。
4. 坐标系统与投影方式:考虑到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标准特别指出在进行城乡规划制图时应当采用统一的坐标系,并推荐使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或其他适合区域特性的地图投影方法。这样做可以确保各地区之间的规划成果能够准确对接。
5. 制图精度要求:针对不同用途的地图,提出了相应的精度指标。例如,用于总体规划阶段的地图允许一定的误差范围,而详细规划阶段则需要更高的精确度。这种分级管理既满足了实际工作的需求,又兼顾了效率。
6. 文档管理与版本控制:为了防止因版本混乱造成的工作失误,标准还涉及到了文档管理的相关内容,包括如何命名文件、保存位置以及如何记录修改历史等。良好的文档管理体系不仅有利于项目的顺利推进,也能为今后查阅资料提供便利。
综上所述,《城乡规划计算机辅助制图标准》从多个角度规范了城乡规划领域内计算机辅助制图的操作流程和技术细节,对于促进该领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希望以上解读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