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飞播治沙造林的技术要求、作业流程、种子选择与处理、播种方法及后续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新疆地区利用飞播技术进行治沙造林和生态环境改善的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Aerial Seeding Sand Control and Afforest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5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飞播治沙造林技术规程》(DB15/T 556-2013)是由内蒙古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用于指导飞播治沙造林工作的技术规范。该标准从飞播作业准备、种子处理、播种技术、播后管理到效果监测等方面提供了详细的指导,对于提高飞播造林的成活率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在飞播作业准备阶段,标准强调了作业区的选择和调查工作的重要性。要求作业区应选择在风蚀严重、植被稀少的流动沙丘或半固定沙丘上,并且要对作业区的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植被状况以及气候条件等进行全面调查,为后续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在种子处理部分,标准规定了种子精选、消毒、催芽等处理方法。种子精选是确保飞播质量的基础,要求种子纯度不低于90%,净度不低于95%。种子消毒可以有效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常用的方法有药剂浸种、蒸汽消毒等。而催芽处理则有助于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出苗速度,常见的催芽方式包括温水浸泡、机械损伤等。
在播种技术方面,标准明确了播种时间和方式的要求。播种时间通常选在春季或秋季,这两个季节气候适宜,有利于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播种方式主要有飞机播种和人工辅助播种两种,其中飞机播种效率高,适用于大面积作业,而人工辅助播种则可以在特定区域进行精细化操作。
播后管理也是飞播治沙造林成功的关键环节。标准指出,播后应及时进行灌溉、施肥、除草等管理工作。灌溉可以保证土壤湿润,促进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施肥能够补充养分,增强植物抗逆性;除草则是为了减少杂草与苗木的竞争,确保苗木健康成长。
最后,效果监测是评估飞播造林成果的重要手段。标准建议定期对造林成效进行监测,包括成活率、保存率、覆盖度等指标的测定。通过这些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不断优化飞播造林技术。
总之,《飞播治沙造林技术规程》(DB15/T 556-2013)为飞播造林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指导,从前期准备到后期管理都做出了明确规定,对于推动荒漠化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