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平原区水田防护林建设的基本要求、规划设计、整地、苗木选择与培育、造林技术、抚育管理和成效评估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吉林省平原区水田防护林的建设和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addy Field Shelterbelts in Plain Area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3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平原区水田防护林建设技术规程》(DB22/T 1764-2013)是吉林省针对平原地区水田防护林建设制定的一项地方性技术标准。该规程从规划布局、树种选择、栽植技术到后期管护等方面提供了详细的指导,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防护林体系建设,有效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一、规划与设计
在规划阶段,应充分考虑区域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合理确定防护林带的位置和宽度。根据规程要求,平原区水田防护林带的宽度一般为15-20米,特殊情况下可适当调整。同时,要注重与农田水利设施的协调配合,确保防护功能与灌溉排水系统的兼容性。例如,规程中明确规定,在河流两岸设置防护林时,其宽度不得小于20米,并且要留出足够的通道便于机械作业和人员通行。
二、树种选择
适宜的树种是构建高效防护林的基础。规程推荐了多种适合本地生长的乔木和灌木品种,如杨树、柳树、刺槐等。这些树种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能够在盐碱地、低洼地等不良土壤条件下良好生长。此外,还强调了混交造林的重要性,提倡不同树种之间的合理搭配,以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例如,可以将速生的杨树与耐旱的沙棘混合种植,既提高了防护效果又增加了经济效益。
三、栽植技术
栽植技术直接影响着防护林的成长质量和防护效能。规程对整地、挖穴、定植等各个环节都做了具体规定。例如,要求整地深度达到30厘米以上,确保土壤疏松透气;挖穴直径不少于80厘米,深度不低于60厘米;苗木定植后要及时浇水并覆盖地膜保温保湿。另外,对于不同季节的栽植也有相应的要求,春季栽植应在土壤解冻后尽早进行,秋季则需在落叶前完成,以便树木有足够的恢复时间。
四、后期管理
建成后的防护林需要长期维护才能发挥持续作用。规程指出,每年至少进行两次修剪整形工作,去除病虫枝、枯死枝以及过密枝条,保持树冠通风透光。施肥方面建议采用有机肥为主,结合适量化肥,每年施用一次即可满足需求。同时还要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一旦发现危害迹象立即采取措施防治。规程特别提到,对于成片的大面积防护林,可以引入机械化设备辅助日常管理工作,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五、案例分析
以某平原县为例,该县按照上述规程实施了大规模水田防护林建设工程。经过几年来的精心养护,不仅有效减少了风沙侵袭,还显著提升了农田保墒能力,粮食产量逐年递增。特别是通过科学规划与精准施工,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目标。
总之,《平原区水田防护林建设技术规程》为平原地区开展水田防护林建设提供了全面系统的指导方案。各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当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其中的经验做法,努力打造结构合理、功能完备、效益持久的现代化防护林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