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白杨透翅蛾综合治理的术语和定义、防治原则、调查方法、防治措施及效果评价。本文件适用于吉林省范围内白杨透翅蛾的防治与管理。
Title: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aranthrene tabaniformi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白杨透翅蛾是一种危害白杨树的常见害虫,DB22/T 1766-2013《白杨透翅蛾综合治理技术规程》为防治这种害虫提供了科学依据。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深度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首先明确了“白杨透翅蛾”、“综合防治”等术语的概念。例如,“综合防治”被定义为通过多种方法如生物、化学、物理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达到控制害虫种群密度的目的。这一定义强调了防治工作的系统性和多样性。
防治原则
标准指出防治工作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这意味着在实际操作中,应当优先采取预防措施减少虫害的发生几率,并且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和技术手段来控制害虫。
监测与预警
根据标准要求,定期开展田间调查是必不可少的。具体来说,每年至少要进行两次全面检查,特别是在春季和秋季这两个关键时期。通过观察树木受害情况以及成虫羽化高峰期等信息,可以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并采取相应措施。
物理防治
物理方法包括人工摘除卵块、剪除受害枝条等简单易行但效果显著的方法。例如,在发现大量幼虫时,可以直接用手摘掉带有卵粒的部分叶片或直接剪下受侵害较重的树枝以阻止其进一步扩散。
化学防治
当物理手段不足以解决问题时,则需要考虑使用农药来进行化学防治。标准特别强调了选择高效低毒环保型药剂的重要性,并且规定了施药时间(通常是在成虫产卵盛期前后)以及安全间隔期等内容,确保不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昆虫如寄生蜂等来抑制目标害虫数量也是一种有效策略。此外还可以采用性诱剂干扰雌雄交配过程从而降低下一代的数量。这些生态友好型措施能够长期稳定地维持生态平衡而不损害其他非靶标物种。
以上内容只是整个标准的一部分精华所在,完整版还包括更多细节如不同地区适用的具体方案等内容。希望上述分析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标准,在实践中保护好我们的白杨林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