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杨树烂皮病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包括病害的症状识别、发病规律、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吉林省范围内杨树烂皮病的防治工作。
Title: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oplar Canker Diseas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杨树烂皮病是影响杨树健康生长的重要病害之一,为了有效防治这一病害,吉林省制定了地方标准《DB22/T 1768-2013 杨树烂皮病综合治理技术规程》。该标准从预防、诊断到治理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指导。以下将选取其中几个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病害预防方面,标准强调了苗木检疫的重要性。第五条明确规定:“调运的苗木必须经过严格检疫,确保无病虫害。”这一步骤对于防止病害传播至关重要。因为健康的苗木是防治工作的第一步,一旦引入带病苗木,后续的所有努力都可能功亏一篑。
其次,关于发病初期的识别与处理,标准在第十一条中提到:“发现病斑后应及时刮除,并涂抹药剂。”这里特别指出,刮除时要彻底清除所有受感染组织,直至露出健康木质部为止。同时建议使用波尔多液或其他高效杀菌剂进行涂抹处理,以防止病菌进一步扩散。
再者,在化学防治环节,标准推荐了几种有效的药剂种类及使用方法。如第十五条所述:“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进行喷雾防治。”并且要求喷雾应在春季和秋季各进行一次,覆盖整个树冠,确保药物能够均匀附着于树体表面,发挥最佳效果。
最后,标准还强调了综合管理措施的重要性。第二十条明确指出:“加强林地管理,改善立地条件,提高树木自身抗病能力。”这意味着除了直接针对病害采取措施外,还需要通过合理施肥、灌溉等手段增强杨树的整体健康状况,从根本上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以上就是对《DB22/T 1768-2013 杨树烂皮病综合治理技术规程》中部分重要条文的解读。遵循这些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可以有效控制杨树烂皮病的发生和发展,保障森林资源的安全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