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浅水草型湖泊河蟹生态养殖的环境条件、放养前准备、苗种放养、饲养管理、病害防治及收获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范围内浅水草型湖泊的河蟹生态养殖。
Title:Technical Operation Regulations for Ecological Crayfish Culture in Shallow Grass-type Lakes DB34T 1837-2013
中国标准分类号:B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1837-2013《浅水草型湖泊河蟹生态养殖技术操作规程》是一项安徽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浅水草型湖泊中河蟹的生态养殖过程,促进河蟹产业的健康发展。以下将从该标准的重要条文中进行详细解读。
养殖环境选择
标准中明确规定,养殖水域应选择在无污染、水质清澈且富含溶解氧的浅水草型湖泊。湖泊底质以淤泥较少、保水性能好的砂壤土为佳。此外,要求湖泊周边环境良好,避免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直接排入,确保水源质量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这一规定强调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河蟹健康生长的基础,有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并提高产量。
苗种放养
苗种的选择与放养密度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养殖效果。标准建议选用体质健壮、规格整齐、无病害的优质蟹苗。通常情况下,每亩水面放养规格为100-150只/公斤的扣蟹,具体密度需根据湖泊条件适当调整。同时,提倡采用“春放秋捕”的模式,即春季投放幼蟹,秋季收获成蟹,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湖泊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是保证河蟹正常生长的关键环节。首先,要定期监测水质状况,包括pH值、氨氮含量等指标,并采取措施保持水质稳定。其次,合理投喂饵料至关重要,一般遵循“四定”原则:定时、定位、定质、定量。饵料主要包括天然饵料如螺蛳、水草以及人工配合饲料。再次,加强巡塘工作,及时清除杂草和敌害生物,防止病虫害发生。最后,适时增氧也是必不可少的步骤,特别是在高温季节或暴雨过后,应增加增氧设备的使用频率,确保水中溶氧充足。
疾病防控
疾病防控是整个养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标准指出,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应当贯穿始终。具体措施包括:建立严格的卫生管理制度,定期消毒池塘及工具;合理搭配饵料营养成分,增强河蟹自身免疫力;一旦发现病害迹象,立即隔离患病个体,并请专业技术人员诊断处理。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药物使用都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相关规定,不得滥用抗生素或其他违禁药品。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出,《浅水草型湖泊河蟹生态养殖技术操作规程》不仅涵盖了从选址到收获全过程的技术要点,还特别突出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这对于我们理解和实践科学合理的河蟹生态养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