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富硒牧草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条件、品种选择、播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与贮存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陕西省内富硒牧草的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elenium-Enriched Forage Produ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1/T 557.1-2012 富硒牧草生产技术规程》是陕西省地方标准,规定了富硒牧草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要求、品种选择、种植管理、硒元素添加及检测等关键环节的技术规范。以下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1. 术语和定义:本标准对富硒牧草、富硒土壤等术语进行了明确界定。其中富硒牧草指通过特定技术手段使牧草含硒量达到一定水平的牧草。这为后续工作提供了统一的概念基础。
2. 产地环境要求:规定了富硒牧草生产基地应远离工业污染源,土壤pH值在6.0-8.0之间,有机质含量不低于1.5%,硒含量在0.2mg/kg以上。这些指标确保了牧草生长的基础条件,有利于提高硒含量。
3. 品种选择:要求选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抗病虫害能力强、产量较高的牧草品种。如紫花苜蓿、红豆草等,并且要经过国家或省级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这有助于保证牧草品质和产量。
4. 种植管理:包括整地施肥、播种方式、田间管理等内容。强调施用有机肥作为基肥,追肥时避免使用含磷化肥,以免影响硒吸收。同时要求合理密植,及时除草松土,防治病虫害。这些措施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5. 硒元素添加:规定了硒肥种类(如亚硒酸钠)、施用方法(叶面喷施或根部浇灌)以及用量(每亩每次不超过20g)。还要求首次施硒后间隔7-10天再施一次,连续施用不超过三次。这样既能保证牧草吸收足够的硒,又不会造成过量积累。
6. 检测与评价:明确了牧草硒含量测定方法(原子荧光光谱法),合格标准为干物质中硒含量不低于0.3mg/kg。此外还要求建立完整的生产档案,包括种植过程中的各项记录,以便追溯和评估。
该标准的实施对于规范富硒牧草生产,提高牧草营养价值,促进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和养殖户在实际操作中应当严格按照标准执行,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