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草菇-黄瓜-羊肚菌轮作周年生产的术语和定义、生产环境要求、轮作模式、栽培技术要点及病虫害防治措施。本文件适用于草菇、黄瓜、羊肚菌在设施大棚内的轮作周年生产技术指导。
Title:TSAASS 188-2025 Annual Rotation Production Technology Regulations for Straw Mushroom-Cucumber-Morel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在《TSAASS 188-2025 草菇-黄瓜-羊肚菌轮作周年生产技术规程》中,相较于旧版标准,新版本在“轮作周期与茬口安排”方面进行了重要调整。这一变化不仅体现了对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也直接影响了农户的实际操作流程和产量效益。本文将以该条文的更新为切入点,深入解析其背景、内容变化及实际应用方法。
旧版标准中,轮作周期主要依据作物生长特性设定,如草菇种植期通常安排在春季,黄瓜在夏季,羊肚菌则在秋季,但未明确各茬口之间的间隔时间与土壤恢复机制。而新版标准则首次引入“茬口间隔期”概念,规定草菇与黄瓜之间应间隔至少30天,黄瓜与羊肚菌之间应间隔45天,并要求在每茬作物收获后进行一次土壤消毒与有机肥施用。
这一调整的核心在于优化土壤养分循环,减少连作障碍。草菇作为菌类作物,其生长过程中会消耗大量有机质并释放一定量的二氧化碳,若立即种植黄瓜,可能造成土壤中氮素含量波动,影响幼苗生长。同样,黄瓜根系分泌物可能抑制羊肚菌菌丝体发育,导致产量下降。因此,通过设置合理的茬口间隔,有助于维持土壤微生物群落平衡,提升整体产量与品质。
在实际应用中,农户需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灵活调整间隔时间。例如,在南方多雨地区,可适当缩短草菇与黄瓜之间的间隔,但必须确保土壤排水良好;而在北方干旱地区,则应延长间隔,增加灌溉频率以保障作物正常生长。此外,土壤消毒可采用物理方法(如高温闷棚)或生物方法(如使用微生物菌剂),具体方式应结合当地病虫害发生情况选择。
总之,《TSAASS 188-2025》中关于茬口间隔期的规定,是对传统轮作模式的重要补充。它不仅提升了轮作体系的科学性,也为农户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指导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因地制宜,结合本地资源条件,确保技术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