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杂交狼尾草栽培的术语和定义、环境条件、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收获利用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福建省内杂交狼尾草的栽培与管理。
Title:Cultiva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Hybrid Pennisetum
中国标准分类号:B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5/T 1282-2012《杂交狼尾草栽培技术规程》是福建省地方标准,对杂交狼尾草的栽培技术进行了规范。以下是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选址与整地
标准中提到,种植地应选择土层深厚、排灌方便、肥力中等以上的地块。在整地时要求深耕细耙,确保土壤疏松,以利于杂交狼尾草根系的生长和发育。这一措施有助于提高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能力,为牧草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种子处理
种子处理部分强调了播种前需进行晒种和浸种处理。具体做法是将种子在阳光下晾晒1至2天,然后用温水浸泡6到8小时,这样可以增强种子的发芽率和活力。通过这样的预处理,能够有效促进种子萌发,缩短出苗时间。
播种方法
关于播种方法,标准建议采用条播或撒播的方式。条播时行距保持在30厘米左右,撒播则需要均匀覆盖土壤表面。每亩播种量控制在1.5至2公斤之间,覆土厚度约为2至3厘米。合理的播种密度和深度对于保证幼苗整齐出土至关重要。
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方面,标准指出要及时除草松土,并根据实际情况追施肥料。通常情况下,在幼苗长至5至7片真叶时追施第一次肥料,之后每隔一个月追肥一次。同时要注意观察病虫害情况,一旦发现应及时采取生物防治或其他环保型措施加以控制。
收获
关于收获时机的选择,标准建议当杂交狼尾草植株高度达到1米以上且叶片开始变黄时即可收割。首次刈割留茬高度应在10厘米左右,后续每次刈割后均需注意保护分蘖芽不受损伤。适时收获不仅能够保证牧草品质,还能促进植株再生,延长利用年限。
这些内容构成了杂交狼尾草栽培的基本框架,遵循这些指导原则可以有效地提升产量和质量,满足畜牧业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