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地震仪器烈度表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本文件适用于福建省内使用的地震仪器烈度表的生产和检验。
Title:Intensity Scale for Seismic Instruments - DB35T 1308-2012
中国标准分类号:P43
国际标准分类号:13.26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福建省地方标准《地震仪器烈度表》(DB35/T 1308-2012)规定了地震仪器烈度表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深入解读。
一、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基于地震动参数测定的地震仪器烈度表的设计、生产、检验及使用。明确了标准的应用领域,为相关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指导依据。
二、术语和定义
标准对“地震仪器烈度”、“峰值加速度”等术语进行了明确界定。例如,“地震仪器烈度”是指通过地震仪测量得到的地震动参数转换成的烈度值,有助于统一行业内的专业术语理解。
三、技术要求
1. 测量范围:地震仪器烈度表的测量范围应涵盖I至Ⅸ度。这一规定确保了仪器能够覆盖大部分实际地震场景的需求。
2. 测量精度:对于不同烈度级别的测量误差有具体限制。如I至Ⅲ度的测量误差不超过±0.5度,Ⅳ至Ⅵ度不超过±1度,Ⅶ至Ⅸ度不超过±1.5度。这些精度要求保证了数据的可靠性。
四、试验方法
1. 环境适应性试验:包括高低温存储试验、振动试验等。这些测试项目旨在验证仪器在各种恶劣环境下的稳定性和耐用性。
2. 性能测试:涵盖灵敏度、线性度等多个指标的检测。通过严格的性能评估,确保仪器的功能符合设计要求。
五、检验规则
规定了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的具体内容和程序。出厂检验是对每台设备的基本检查,而型式检验则是全面的质量评估,只有当所有检验项目合格后才能允许产品进入市场。
六、标志、包装、运输与贮存
对产品的标识信息、包装方式以及运输和储存条件作出了明确规定。良好的物流管理可以有效保护产品质量,延长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地震仪器烈度表》(DB35/T 1308-2012)从多个维度规范了地震仪器的设计制造流程,为提高我国地震监测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