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预制混凝土构件的质量检验要求、检验方法和评定规则。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范围内预制混凝土构件的生产、验收及质量控制。
Title:Quality Inspection Standard for Prefabricated Concrete Components
中国标准分类号:P53
国际标准分类号:91.10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968-2013《预制混凝土构件质量检验标准》是北京市地方标准,主要用于指导和规范预制混凝土构件的生产、运输及安装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原材料质量控制
1. 水泥
标准要求水泥应符合GB 175的规定,且不同品种、强度等级、厂家的水泥应分别堆放,不得混用。此外,水泥的储存时间不宜超过三个月,以确保其性能稳定。
2. 骨料
对于骨料的选择,标准规定粗骨料的最大粒径不应超过结构截面最小尺寸的四分之一,同时也不应大于钢筋最小净距的四分之三。细骨料应选用级配良好的中砂,并且含泥量不得超过3%。
生产过程控制
1. 模具与模板
模具和模板的质量直接影响预制构件的外观和尺寸精度。标准指出,模具表面应平整光滑,无明显变形或锈蚀现象,且在使用前需进行检查和清洁处理。
2. 浇筑工艺
浇筑过程中,标准强调要控制好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一般应在120~180mm之间。此外,浇筑时应分层进行,每层厚度不宜超过40cm,以保证振捣密实。
成品检验
1. 外观质量
预制构件的外观质量是衡量其合格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标准明确规定,构件表面不得有明显的裂缝、蜂窝、麻面等缺陷。对于轻微缺陷,可以通过打磨或修补的方式加以改善。
2. 尺寸偏差
构件的几何尺寸必须符合设计图纸的要求,其允许偏差范围在标准中有明确列出。例如,长度方向的允许偏差为±5mm,宽度和高度方向则为±3mm。
运输与堆放
1. 运输方式
在运输环节,标准建议采用专用运输车辆,并采取必要的固定措施防止构件移动。同时,装卸时应避免剧烈碰撞,以免造成损伤。
2. 堆放场地
堆放场地应平整坚实,有足够的承载能力。构件之间应设置垫块,保持适当的间距,以便通风干燥。堆放层数一般不超过三层,具体数量视构件类型而定。
通过以上对DB11/T 968-2013中关键条款的解析可以看出,该标准从原材料选择到成品交付的全过程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旨在保障预制混凝土构件的质量安全,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帮助相关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