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核桃采后处理的技术要求、操作流程及质量控制方法。本文件适用于核桃果实的采收、分级、包装、储存和运输等环节的技术指导。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ost-harvest Handling of Walnut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7.08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1/T 768-2012《核桃采后处理技术规程》是河南省地方标准,规定了核桃采后处理的术语和定义、采收、脱壳、清洗、干燥、分级、包装、贮藏等环节的技术要求。以下对其中的关键内容进行深度解读。
一、采收时间与方法
标准明确指出,核桃最佳采收期为青皮开裂率达到85%以上时。过早采收会影响核桃品质,过晚则容易导致虫害侵入。采收宜在晴天进行,避免雨天操作以防污染和霉变。
二、脱壳工艺
脱壳应在采收后立即进行,防止青皮对内果壳造成染色。推荐使用机械脱壳设备,确保脱壳率不低于95%,同时控制破壳率不超过3%。脱壳后的核桃应及时分离青皮,避免长时间接触产生不良影响。
三、清洗处理
清洗过程应采用流动清水,去除表面附着物。清洗后的核桃需自然晾干或使用热风烘干至含水量10%-12%之间。此阶段要特别注意水温控制,过高会损害核桃仁品质。
四、分级标准
根据直径大小将核桃分为大、中、小三个等级。具体尺寸要求为:大号≥35mm;中号25-35mm;小号<25mm。每批产品同一等级的比例不得低于90%,以保证商品一致性。
五、包装规范
包装材料必须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内衬材料应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包装重量一般为5kg/袋或10kg/箱,封口严密无泄漏。外包装上需标注产品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
六、储存条件
储存环境温度应保持在-2℃至10℃范围内,相对湿度控制在65%-75%之间。定期检查库存情况,发现有发热、霉变现象要及时处理。最长储存期限不得超过12个月。
七、质量检测
每批次产品出厂前都必须经过严格的质量检验,包括感官评定、理化指标测定及微生物检测等方面。只有符合相关要求的产品才能允许上市销售。
通过上述解析可以看出,《核桃采后处理技术规程》从多个角度出发,全面规范了核桃从采摘到最终销售整个流程中的各项操作细节,对于提升产品质量、保障消费者权益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