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天然次生杨桦林生态恢复的基本原则、适用条件、技术措施及管理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吉林省范围内天然次生杨桦林的生态恢复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Natural Secondary Poplar and Birch Forests
中国标准分类号:B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2/T 1190-2011《天然次生杨桦林生态恢复技术规程》是吉林省地方标准,旨在指导和规范天然次生杨桦林的生态恢复工作。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1. 适用范围
标准适用于吉林省境内天然次生杨桦林的生态恢复与管理。这明确了标准的应用地域和对象,确保了恢复工作的针对性。
2. 术语和定义
- 天然次生杨桦林:指由自然更新或人为辅助下形成的以杨树和桦树为主的森林群落。这一定义为后续的技术操作提供了明确的概念基础。
- 生态恢复:通过各种措施使退化、受损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到接近其原有状态的过程。此定义强调了恢复的目标是接近原生态而非完全复制。
3. 恢复原则
- 保护优先:在任何恢复活动中都应首先考虑对现有植被和土壤结构的保护。
- 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气候、地形、土壤条件选择合适的恢复技术和树种。
- 渐进式恢复:采用逐步推进的方式进行恢复,避免一次性大规模干预带来的不可预见后果。
4. 恢复措施
- 植被恢复:包括人工造林、补植补造、封山育林等方法。对于不同立地条件下的杨桦林,应采取不同的恢复策略。
- 土壤改良:通过增加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等方式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植物生长。
- 病虫害防治:定期监测并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病虫害问题,保障林木健康生长。
5. 监测与评估
恢复过程中需要建立长期的监测体系,定期记录林分变化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恢复方案。评估指标主要包括成活率、保存率、生长量等。
6. 可持续管理
在完成初步恢复后,还需制定长期的管理计划,包括抚育间伐、防火防盗等内容,确保恢复成果得以维持和发展。
这些条款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框架,从理论到实践全面覆盖了天然次生杨桦林生态恢复的关键环节。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理解与应用,可以有效提升吉林省区域内此类森林资源的质量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