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大菱鲆腹水病的病因、症状、诊断方法、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大菱鲆养殖过程中腹水病的防治。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cophthalmus maximus Ascites Disease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3/T 1559-2012《大菱鲆腹水病防治技术规程》是河北省地方标准,规定了大菱鲆腹水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等技术要求。以下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1. 【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河北省范围内大菱鲆养殖过程中腹水病的防治。这明确了标准适用的地理区域和对象,确保养殖者在特定条件下应用。
2. 【术语和定义】:明确“腹水病”是指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大菱鲆腹部积水疾病。此定义有助于准确识别病症,避免混淆其他类似症状。
3. 【预防措施】:
- 水质管理:保持养殖水体清洁,定期更换新水,控制氨氮和亚硝酸盐浓度低于0.2mg/L。良好水质能有效减少病原菌滋生。
- 饲料投喂:使用优质配合饲料,保证营养均衡,增强鱼体免疫力。特别是添加适量维生素C可提高抗病能力。
- 环境调控: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避免过高密度导致应激反应。同时注意水温变化,适宜温度为14℃~20℃。
4. 【诊断方法】:
- 根据临床表现如腹部膨胀、游动缓慢等初步判断。
- 实验室检测通过细菌分离培养鉴定致病菌种。具体操作包括采集病鱼腹腔液进行涂片镜检及生化试验。
5. 【治疗方案】:
- 药物治疗:采用国家批准使用的抗菌药物,按说明书剂量投喂,疗程一般为7天。强调规范用药,防止耐药性产生。
- 中草药辅助:推荐使用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草药制剂作为辅助疗法,减轻化学药物副作用。
6. 【记录与报告】:要求建立详细的养殖档案,包括发病时间、处理过程及效果评价等内容。一旦发现疫情应及时上报当地渔业主管部门,采取隔离措施防止扩散。
以上内容是对该标准核心条款的专业解析,旨在帮助从业者科学有效地开展大菱鲆腹水病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