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滩涂底播青蛤生态修复的技术要求、操作流程及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内开展的滩涂底播青蛤生态修复活动。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Green Clam Bottom Seeding in Tidal Flat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3/T 1560-2012《滩涂底播青蛤生态修复技术规范》是河北省发布的关于滩涂青蛤生态修复的技术指导文件。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选择适宜的滩涂区域
标准中明确指出,选择滩涂时应考虑潮间带区域的水动力条件、沉积物类型以及盐度等因素。具体来说,要求滩涂区域的平均潮差应在3米以上,泥沙混合比适中,且全年盐度变化范围在5‰至35‰之间。这些条件确保了青蛤能够正常生长和繁殖。
苗种质量要求
苗种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生态修复的效果。标准规定,用于底播的青蛤苗种必须来源于健康无病害的亲贝,规格整齐,壳长不低于1.5厘米。此外,每千克苗种中的死亡率不得超过5%,并且要经过严格的检疫程序,确保没有携带病原体或寄生虫。
放养密度与方法
合理的放养密度对于提高成活率至关重要。根据标准建议,在滩涂上每平方米可放养约100至200只青蛤苗种。放养时需采用均匀撒播的方式,并注意避免直接踩踏或机械损伤。同时,应在放养后的7-10天内进行检查,及时清除浮泥和杂物以保证环境清洁。
日常管理措施
日常管理包括定期监测水质状况(如溶解氧、pH值等)、控制敌害生物数量以及适时调整养殖密度等方面。特别是在夏季高温季节,应加强换水频率并采取遮阳降温措施;冬季则要注意防寒保暖工作。此外,还需建立完善的记录制度,包括但不限于投放日期、天气情况、操作人员信息等内容。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本标准特别强调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要求在整个修复过程中尽量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并提倡使用环保型材料作为辅助工具。同时鼓励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活动,促进当地渔民增收致富的同时实现资源永续利用的目标。
通过遵循上述各项规定,不仅可以有效提升滩涂底播青蛤生态修复项目的成功率,还能够为维护海洋生态环境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