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北京市平原地区景观生态林建设的技术要求,包括造林规划、树种选择、栽植技术、抚育管理及生态效益评价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平原地区景观生态林的建设和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Forest Ecological System in Plain Areas - Landscape Ecological Forest
中国标准分类号:B3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930-2012 平原地区森林生态体系建设技术规程》中关于景观生态林的部分,对平原地区森林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下是对该标准中景观生态林相关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一、景观生态林的定义与作用
根据标准规定,景观生态林是指在平原地区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美化景观、提供休闲空间为主要目的而营造的森林类型。其主要作用包括:一是优化区域生态系统结构,提高生物多样性;二是调节气候,减少城市热岛效应;三是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增强防风固沙能力。
二、景观生态林的树种选择
标准指出,景观生态林应优先选用适应性强、抗逆性好的乡土树种,同时兼顾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具体要求如下:
1. 树种应具备较强的适应性和抗病虫害能力;
2. 应选择生长迅速、冠幅较大的乔木作为骨干树种;
3. 在不影响整体效果的前提下,可适当搭配灌木及地被植物,形成多层次绿化体系;
4. 对于特定功能区如防护林带等,则需结合实际需求选择专门树种。
三、景观生态林的空间布局
合理的空间布局是保证景观生态林发挥最佳效益的关键。标准强调以下几点:
1. 根据地形地貌特征确定总体布局方案,确保林地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
2. 合理安排主干道两侧及节点位置的景观节点,突出视觉焦点;
3. 考虑不同季节的变化规律,设计四季常绿或季相分明的植被组合;
4. 避免单一化种植模式,提倡多样化配置方式,增加景观丰富度。
四、景观生态林的养护管理
为了维持良好的景观效果和生态功能,标准提出了具体的养护管理措施:
1. 定期修剪整形,保持树木健康生长状态;
2. 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及时采取有效防控手段;
3. 增加土壤肥力,促进植物根系发育;
4. 设置围栏保护设施,防止人为破坏;
5. 开展公众教育活动,提高民众参与意识和支持力度。
五、案例分析
以某市新建城区为例,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上述原则执行,最终取得了显著成效。该项目不仅成功构建了一个集生态保护、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型绿地系统,还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形象和社会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DB11/T 930-2012 平原地区森林生态体系建设技术规程》中关于景观生态林的规定为平原地区的森林生态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通过遵循这些规范要求,并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策略,可以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