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大豆对食心虫抗性人工鉴定的术语和定义、试验条件、鉴定方法及结果评定。本文件适用于大豆品种对食心虫抗性的评价与研究。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Artificial Identification of Soybean Resistance to Bean Pod Borer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2/T 1725-2012《大豆对食心虫抗性人工鉴定技术规程》是一项吉林省地方标准,用于规范大豆品种对大豆食心虫的抗性鉴定工作。这项标准对于农业科研、育种以及病虫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大豆对大豆食心虫抗性人工鉴定的技术要求和方法,适用于大豆品种或品系对大豆食心虫抗性的室内和田间鉴定。这一部分明确了标准的应用领域,确保其在实际操作中的指导作用。
鉴定环境条件
标准指出,室内鉴定应在温度为20℃至30℃之间,相对湿度为60%至80%,光照时间为12小时至16小时的条件下进行。田间鉴定则需选择历年大豆食心虫发生较重且具有代表性的地块作为试验地。这些环境条件的选择是基于大豆食心虫的生活习性和生长发育需求,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大豆品种的真实抗性水平。
鉴定材料与器具
鉴定所使用的材料包括大豆种子、食心虫卵、幼虫等,以及必要的实验器具如培养皿、显微镜等。标准特别强调了种子的选择应来自经过检疫确认无病虫害的大豆田,并且种子发芽率不低于85%。这保证了鉴定结果的可靠性。
鉴定方法
室内鉴定采用盆栽法,即将大豆种子播种于装有肥沃土壤的花盆中,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培养至真叶展开期后接入食心虫卵或幼虫。观察记录植株受害情况,计算受害率和虫口密度。田间鉴定则是将待测大豆品种种植在试验地中,自然条件下接受食心虫侵害,同样记录受害程度。通过对比不同品种的表现来评估其抗性。
结果评价
根据受害率和虫口密度两个指标综合评定大豆品种对食心虫的抗性等级。通常分为高抗、抗、中感、感四个级别。这种分级有助于快速筛选出抗性强的优良品种,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注意事项
在进行鉴定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实验条件的一致性,避免外界因素干扰鉴定结果。同时,每次鉴定都应当设立对照组,以确保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以上是对DB22/T 1725-2012《大豆对食心虫抗性人工鉴定技术规程》中关键内容的解读,希望对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