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省沽油(Triadica sebifera (L.) Small)育苗的术语和定义、圃地选择与准备、播种育苗技术、扦插育苗技术、苗期管理及出圃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范围内省沽油的育苗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riadica Sebifera Seedling Cultiv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省沽油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其育苗技术直接影响到后续的生长和产量。DB34/T 1696-2012《省沽油育苗技术规程》为规范省沽油育苗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以下将对规程中的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种子处理部分,规程强调了种子质量的重要性。要求选用纯度高、活力强的种子,并建议采用温水浸泡的方法进行预处理。具体来说,种子应在50℃左右的温水中浸泡10-15分钟,这样可以有效促进种子吸水膨胀,提高发芽率。此外,还应检查种子的净度和饱满度,确保没有病虫害感染。
其次,在苗床准备上,规程指出苗床应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的地块。土壤需提前深耕细耙,施足基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适量的氮磷钾复合肥。每平方米苗床施入腐熟有机肥3-5公斤,过磷酸钙50克,尿素20克,硫酸钾10克。同时,苗床要保持湿润状态,播种前一周灌透底水,使土壤充分吸收水分,为种子萌发创造良好条件。
第三,关于播种密度与方法,规程规定每平方米播种量为100-120克。播种时采用撒播方式,播后覆土厚度控制在1.0-1.5厘米之间。覆土后轻轻镇压,保证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有利于出苗整齐一致。为了防止土壤板结影响出苗,可以在覆土后覆盖一层稻草或塑料薄膜保湿保温。
第四,苗期管理是育苗成功的关键环节。规程提出要加强温度、湿度和光照的调控。出苗前棚内温度保持在20-25℃范围内,夜间不低于15℃。当幼苗出土70%左右时及时揭去覆盖物,并逐渐降低棚内温度至白天18-22℃,夜间10-15℃。湿度方面,苗床相对湿度维持在70%-80%,避免过高导致病害发生。光照不足时可适当补充人工光源,延长光照时间至每天12小时以上。
第五,病虫害防治不可忽视。规程提倡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苗期常见的病害有猝倒病、立枯病等,可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药剂喷雾防治;常见虫害如蚜虫、菜青虫等,则可用吡虫啉、阿维菌素等高效低毒农药喷雾杀灭。同时,要注意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最后,在炼苗阶段,规程要求逐步减少遮阴时间,增加通风次数,让幼苗适应外界环境变化。通常情况下,炼苗期持续7-10天,期间保持苗床湿润但不积水。炼苗结束后即可移栽定植。
总之,《省沽油育苗技术规程》涵盖了从种子处理到移栽定植全过程的技术要点,为提高省沽油育苗质量和生产效率提供了有力保障。严格按照规程操作,能够有效提升省沽油育苗的成功率,为后续的大田种植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