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利用花绒寄甲和肿腿蜂防治松褐天牛的技术要求、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范围内利用花绒寄甲和肿腿蜂进行松褐天牛生物防治的实施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ine Brown Scale Beetle using Dastarcus helophoroides and Sclerodermus sp.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1725-2012《花绒寄甲和肿腿蜂防治松褐天牛技术规程》是一项安徽省地方标准,旨在通过生物防治手段有效控制松褐天牛的危害。以下将对标准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适用范围
该标准适用于安徽省范围内利用花绒寄甲和肿腿蜂等天敌昆虫对松褐天牛进行生物防治的技术操作。明确了适用的地理区域和主要防治对象,为后续具体操作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术语和定义
- 花绒寄甲:一种专门寄生于松褐天牛幼虫或蛹期的天敌昆虫。
- 肿腿蜂:同样以松褐天牛为寄主,其幼虫阶段可寄生在天牛幼虫体内。
这两个术语的定义帮助使用者准确理解所使用的生物防治工具的基本特性。
技术要求
# 1. 天敌昆虫的选择与释放
- 选择健康无病害的天敌昆虫:确保用于释放的花绒寄甲和肿腿蜂个体强壮、无疾病,这是保证防治效果的基础。
- 适宜的释放时间:通常在每年的5月至6月期间进行释放,此时松褐天牛处于幼虫期,是最佳防治时机。
- 释放密度:每公顷推荐释放约1000头花绒寄甲成虫及相应数量的肿腿蜂,具体数量需根据实际调查结果调整。
# 2. 栽培管理措施
- 在实施生物防治的同时,应配合林木的科学管理,包括适当的间伐、抚育等措施,改善林分结构,增强树木自身抗性。
- 定期监测松褐天牛种群动态,及时掌握其发生规律和发展趋势。
# 3. 环境保护
- 防治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环保规定,避免使用化学农药,防止对非目标生物造成伤害。
- 注意保护天敌昆虫的栖息环境,促进其自然繁殖和扩散。
效果评价
防治效果的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松褐天牛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
- 林木受害程度是否有所减轻;
- 天敌昆虫存活率和繁殖情况。
通过定期检查上述指标,并结合长期观察记录,可以客观评价生物防治的效果,并据此调整后续的防治策略。
以上是对DB34/T 1725-2012中关键内容的深入解析。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这项重要的林业技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