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四川省内动物狂犬病防制的技术要求、免疫程序、疫情监测与处置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四川省内从事动物狂犬病防控的相关单位和个人。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Rabi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Animal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11.20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1/T 1474-2012《动物狂犬病防制技术规范》是四川省针对动物狂犬病预防与控制制定的地方标准。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首先明确了“狂犬病”、“宿主动物”等专业术语的概念。例如,“狂犬病”被定义为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患病动物的唾液传播。这一定义有助于统一认识,确保后续措施的有效实施。
疫情报告
根据标准,任何单位或个人一旦发现疑似狂犬病病例,都必须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发病时间、地点、症状表现等信息。这种快速响应机制对于及时控制疫情扩散至关重要。
免疫接种
标准要求对犬只及其他可能携带狂犬病毒的动物定期进行免疫接种。初次免疫后需按规定的间隔期加强免疫,并建立详细的档案记录。这不仅保护了动物健康,也减少了人畜共患病的风险。
消毒处理
对于发生过狂犬病疫情的场所,标准规定必须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处理。使用的消毒剂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且操作人员需要接受专业培训。有效的消毒可以有效杀灭环境中残留的病毒,防止再次感染。
监测与评估
地方兽医机构需定期开展狂犬病监测工作,收集分析数据并评估防控效果。监测范围涵盖但不限于家养宠物、流浪动物以及野生动物群体。通过持续跟踪研究,可以更准确地掌握疾病动态变化趋势。
以上只是部分重点条款的解读,整个标准涵盖了从预防到应急处置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该标准,共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