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菲律宾蛤仔底播增殖的海域选择、苗种采集与运输、底播操作、管理措施及收获方法。本文件适用于菲律宾蛤仔在山东省沿海区域的底播增殖生产活动及相关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Bottom Culture Enhancement of Philippine Clam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7/T 2073-2012《菲律宾蛤仔底播增殖技术规范》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主要规定了菲律宾蛤仔在自然海域中底播增殖的技术要求。以下将选取其中的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范围
该标准适用于山东省行政区域内菲律宾蛤仔的底播增殖活动。这一范围明确了标准适用的地域和对象,确保了技术规范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二、术语和定义
1. 底播增殖:将人工培育或天然采捕的菲律宾蛤仔苗种投放到适宜的自然海区,使其自然生长的过程。
解读:此定义强调了底播增殖的核心在于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促进菲律宾蛤仔的生长,而非完全依赖人工干预。
2. 苗种:指用于底播增殖的菲律宾蛤仔幼体。
解读:苗种的质量直接影响增殖效果,因此对苗种的选择、运输和投放都有严格要求。
三、底播增殖区选择
1. 底质:应为砂质或砂泥质,厚度不少于20cm。
解读:适宜的底质能够保证菲律宾蛤仔的正常附着和生长,过薄的底质可能导致其无法稳定栖息。
2. 潮流:潮流畅通,流速适中。
解读:良好的水流可以带来丰富的饵料,同时避免因水流过于湍急导致菲律宾蛤仔被冲走。
四、苗种质量要求
1. 规格:壳长应在10mm以上。
解读:较大的壳长意味着更强的生存能力和更快的增长速度,有助于提高增殖的成功率。
2. 健康状况:无病害、无损伤。
解读:健康的苗种能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减少死亡率。
五、底播增殖技术
1. 投放密度:每平方米不超过50个。
解读:合理的投放密度既能充分利用养殖区域资源,又能防止过度密集引发的竞争压力。
2. 投放时间:春季或秋季。
解读:这两个季节温度适中,有利于菲律宾蛤仔的存活与成长。
六、管理措施
1. 定期监测水质、底质及生物量变化情况。
解读:持续监控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可能影响增殖效果的问题,保障整个过程顺利进行。
2. 防止非法捕捞。
解读:保护增殖成果对于维持生态平衡至关重要,必须采取有效手段制止非法行为。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菲律宾蛤仔底播增殖技术规范》从多个方面详细规定了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菲律宾蛤仔底播增殖工作,为相关从业者提供了明确的操作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