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文蛤底播增殖的海域选择、苗种放流、增殖管理、采捕及质量要求等技术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山东省内文蛤底播增殖的相关生产活动。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Bottom Seeding Enhancement of Clam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7/T 2099-2012《文蛤底播增殖技术规范》是山东省地方标准,主要规定了文蛤底播增殖的技术要求。以下选取部分关键条文进行解读:
一、环境选择
标准指出,底播区域应选择潮流畅通、风浪较小、盐度适宜的海域。具体要求包括水深一般在3米至10米之间,底质以泥沙混合为主,且底质颗粒直径应在0.1毫米至1毫米范围内。这一规定旨在确保文蛤能够正常生长和繁殖。
二、苗种质量
苗种质量是增殖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标准要求苗种规格整齐,无病害,活力强。具体指标为壳高不低于1厘米,每千克苗种数量不超过1500粒。此外,苗种来源需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附有检疫合格证明。
三、放养密度
合理的放养密度直接影响增殖效果。根据标准,放养密度建议控制在每平方米100粒至150粒之间。这一密度既能保证文蛤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又能充分利用底播区域资源。
四、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中,定期监测水质变化非常重要。标准建议每月至少检测一次溶解氧、盐度和pH值等参数。同时,要定期巡查底播区域,观察文蛤生长情况,及时清理杂物和敌害生物。
五、收获时间
文蛤的最佳收获时间为养殖后18个月至24个月。此时文蛤个体较大,肉质肥美,经济效益最佳。标准提醒,在收获前一周应停止投喂饵料,以便文蛤体内杂质排出。
以上内容涵盖了文蛤底播增殖过程中的一些核心环节和技术要点,希望对实际操作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