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泰山赤鳞(螭霖)鱼苗种生产的术语和定义、环境条件、亲鱼选择与培育、人工催产、孵化、鱼苗培育、鱼种培育、病害防治及档案管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泰山赤鳞(螭霖)鱼苗种的生产和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Production of Tai Shan Chilin Fish Seed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泰山赤鳞(螭霖)鱼苗种生产技术规程(DB37/T 2097-2012)是山东省针对泰山地区特有的珍稀鱼类——泰山赤鳞鱼的养殖制定的技术规范。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环境要求
标准明确指出,养殖水域应位于泰山地区的自然保护区范围内,水质需符合GB 3838中的一类水体标准,即溶解氧≥6 mg/L,pH值6.5~8.5,氨氮≤0.15 mg/L等指标。这一规定旨在保护泰山赤鳞鱼的生存环境,确保其遗传特性和生态习性不受外界干扰。
苗种培育
在苗种培育阶段,标准强调了亲鱼的选择与管理。亲鱼应来源于保护区内的天然水域,个体健康无病害,雌雄比例为1:1至1:1.5。繁殖季节通常为每年4月至6月,水温控制在18℃~22℃之间最为适宜。此外,孵化用水必须经过严格的过滤处理,以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侵入。
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方面,标准提出了精细化的操作流程。例如,每日早晚各投喂一次饵料,饵料以浮游生物为主,辅以人工配合饲料。投喂量根据鱼群摄食情况调整,一般占鱼体重的5%~8%。同时,定期监测水质参数,保持水体清洁,及时清除残饵和粪便,避免水质恶化。
疾病防控
疾病防控是本标准的重点之一。标准建议采用“预防为主”的原则,通过合理布局养殖区域、科学管理水体环境来减少疾病发生几率。一旦发现病害,应及时隔离患病鱼,并使用符合农业部规定的药物进行治疗,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药物。
记录档案
最后,标准还特别强调了记录档案的重要性。要求建立完整的生产日志,包括亲鱼来源、繁殖过程、苗种投放及生长发育等信息,以便追溯产品质量,也为后续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以上内容基于DB37/T 2097-2012标准中的关键条款进行了详细阐述,希望能帮助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这一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