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克氏原螯虾池塘生态养殖的环境条件、池塘准备、苗种放养、饲养管理、病害防治和收获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克氏原螯虾池塘生态养殖生产及其相关活动。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Pond Ecological Culture of Procambarus clarkii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15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克氏原螯虾(也称小龙虾)作为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淡水甲壳类动物,其生态养殖技术的规范化对于提高养殖效益、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DB37/T 2078-2012 克氏原螯虾池塘生态养殖技术规范》是山东省针对克氏原螯虾养殖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实现健康、高效的养殖目标。以下将选取该标准中的部分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池塘选择与准备
条文内容:池塘应选择在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且无污染的地方,池底以壤土或粘土为宜,面积一般为5-20亩,水深保持在1.0-1.5米之间。池塘四周需设置防逃设施,进排水系统要独立分开,并配备增氧设备。
解读:池塘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克氏原螯虾的生长环境和产量。壤土或粘土能够提供良好的附着条件,有利于幼苗附着及栖息。适宜的水深可以保证温度稳定,同时便于调节水质。独立的进排水系统有助于防止疾病传播,而防逃设施则能有效避免小龙虾逃逸造成损失。增氧设备则是保障池塘溶氧量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高温季节,充足的氧气供应对小龙虾的生长至关重要。
苗种放养
条文内容:苗种放养前需进行消毒处理,通常使用浓度为20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0-15分钟。放养密度控制在每亩6000-8000尾左右,同一池塘内规格一致的苗种更有利于统一管理。
解读:苗种消毒是预防病害发生的关键步骤之一,高锰酸钾作为一种常用的消毒剂,能够有效杀灭附着于苗体表面的细菌和病毒。合理控制放养密度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养殖空间,还能减少因密度过大而导致的竞争压力和水质恶化问题。规格一致的苗种在同一池塘中更容易形成同步生长,便于后期管理和收获。
日常管理
条文内容: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包括溶解氧、pH值、氨氮等,确保水质处于良好状态。投喂时遵循“四定”原则(定时、定位、定量、定质),并根据天气变化适当调整投喂量。每月至少清塘一次,清除过多淤泥,保持池塘清洁卫生。
解读:水质管理是整个养殖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溶解氧不足会导致小龙虾缺氧浮头甚至死亡;过高的氨氮水平会抑制小龙虾生长并引发疾病。因此,定期监测这些参数并采取相应措施如换水、增氧等是非常必要的。“四定”原则确保了饲料的有效利用,避免浪费资源的同时减少了对水质的影响。定期清塘则有助于去除多余的有机物沉积,改善底质状况,创造一个更加适宜的生长环境。
疾病防控
条文内容:建立完善的疫病监测体系,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隔离病虾,并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在日常管理中注意水质调控和饵料营养搭配,必要时可采用药物预防但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
解读:疾病的爆发往往会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因此建立有效的监测机制显得尤为重要。隔离病虾可以有效阻止病情扩散,而及时汇报则有助于获得专业指导和支持。预防胜于治疗,通过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合理的饲养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患病风险。如果确实需要用药,则务必按照规定剂量施用,切勿滥用抗生素或其他化学药品以免造成抗药性或者其他副作用。
收获与销售
条文内容:当克氏原螯虾达到商品规格时即可开始捕捞上市,通常情况下体重达到30g以上即视为成熟个体。捕捞时尽量避免损伤虾体,挑选健康强壮的个体出售,确保产品质量。
解读:适时收获不仅能保证产品的品质,也有利于后续批次的繁殖工作顺利开展。挑选健康的虾只进行销售有助于树立品牌形象,赢得消费者信赖。此外,在捕捞过程中应注意方法得当,尽量减少机械损伤,延长产品的保鲜期。
综上所述,《DB37/T 2012》标准从多个方面对克氏原螯虾的池塘生态养殖提供了详细的指导建议,涵盖了选址规划、苗种培育、日常维护乃至最终收获等多个阶段,为促进当地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希望广大从业者能够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该标准,共同推动这一产业持续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