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魁蚶底播增殖的环境要求、苗种选择与投放、管理措施及收获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山东省内海域魁蚶的底播增殖生产活动。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Bottom Seeding Enhancement of Chlamys nobili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7/T 2079-2012《魁蚶底播增殖技术规范》是一项山东省地方标准,主要用于指导魁蚶的底播增殖工作。以下是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1. 范围与适用对象
该标准适用于山东省沿海地区魁蚶的底播增殖活动。明确了标准的应用范围和目标物种,确保了后续技术要求的针对性。
2. 苗种选择与质量要求
苗种应来源于健康、无病害的亲贝,并且苗种规格需均匀一致。苗种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增殖效果,因此必须严格控制苗种来源和质量。
3. 增殖海域的选择
增殖海域应选择水质良好、潮流畅通、底质适宜的地方。具体来说,海水盐度应在20‰以上,pH值在7.8-8.5之间,底质以泥沙混合为主,有利于魁蚶的生长发育。
4. 放养密度与方法
放养密度建议为每平方米200-300粒,具体密度需根据海域条件调整。放养时要均匀撒播,避免局部过密或过稀,以利于魁蚶的均匀分布和生长。
5. 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包括定期监测水质、检查苗种生长情况以及及时清除敌害生物等。水质监测频率建议每月至少一次,确保养殖环境的稳定。
6. 收获与运输
收获时应选择适宜的季节,通常在秋季进行。收获后的魁蚶应及时运输至市场或加工点,运输过程中要注意保持低温,防止鲜度下降。
通过以上条款的解读可以看出,DB37/T 2079-2012标准从苗种选择到收获运输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了详细的规范,旨在提高魁蚶底播增殖的成功率和经济效益。这些措施对于保护海洋资源、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