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淮北麻鸡种鸡饲养的环境要求、饲料与营养、日常管理、卫生防疫及记录档案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内淮北麻鸡种鸡的饲养管理。
Title:Regulations for the Breeding Management of Huaibei Ma Chicken Breeder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1610-2012《淮北麻鸡种鸡饲养管理规程》是安徽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淮北麻鸡种鸡的饲养管理,提高种鸡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以下选取了该标准中的几个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环境条件
标准中明确规定了种鸡舍的环境要求,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等。例如,育雏期适宜温度为32℃至35℃,随着日龄增长逐渐降低至18℃至22℃。湿度应控制在60%至70%之间。这些条件的设定是为了确保雏鸡健康成长,避免因温湿不适导致的疾病或生长迟缓。
二、饲料与饮水
饲料的质量直接影响种鸡的繁殖能力和健康状况。标准指出,饲料配方需根据种鸡不同生长阶段调整营养成分,特别是蛋白质和能量的比例。此外,应提供充足且清洁的饮水,定期更换水槽中的水以防止细菌滋生。特别是在产蛋高峰期,要特别注意钙磷比例的平衡,以支持蛋壳质量。
三、疫病防控
疫病防控是种鸡养殖的重要环节。标准强调了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并规定了免疫程序。例如,雏鸡出生后需及时接种新城疫、禽流感等疫苗。同时,还应建立严格的卫生管理制度,定期对鸡舍进行消毒处理,减少病原体传播的风险。
四、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工作包括观察鸡群状态、记录生产数据等方面。标准建议每天早晚各巡查一次鸡舍,检查是否有异常情况如死亡、生病或行为异常的个体。此外,还需做好记录工作,如采食量、产蛋率等信息,以便于后续分析和调整饲养策略。
五、淘汰制度
为了保持种鸡群体的整体质量,标准提出了合理的淘汰机制。当发现种鸡出现严重健康问题、繁殖能力下降等情况时应及时将其淘汰出生产体系,避免影响整个群体的表现。
以上内容涵盖了该标准的部分核心要点,通过严格执行这些规定可以有效提升淮北麻鸡种鸡的饲养管理水平,促进养殖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