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生活垃圾填埋场运行评价的术语和定义、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及评价报告。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行政区域内生活垃圾填埋场的运行评价。
Title:Evaluation of Operation for Municipal Solid Waste Landfill
中国标准分类号:X7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860-2012《生活垃圾填埋场运行评价》是北京市地方标准,规定了生活垃圾填埋场运行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等内容。以下是对该标准中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评价指标体系
标准明确将评价指标分为基础管理、运行控制、环境影响和公众满意度四个主要方面。其中:
- 基础管理包括管理制度、人员配置和技术培训等。例如,管理制度应涵盖填埋作业计划、安全操作规程等,确保日常运营有章可循。
- 运行控制涉及填埋作业、渗滤液处理和气体收集等方面。例如,填埋作业要求按层分单元进行,保证压实度符合设计要求。
- 环境影响关注对周边大气、水体及土壤的影响。标准强调定期监测空气质量、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确保达标排放。
- 公众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周边居民对填埋场运行情况的看法。
评价方法
标准提出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具体而言:
- 定量评价基于各项指标的实际测量数据,如渗滤液COD浓度、甲烷回收率等。
- 定性评价则依赖专家评审或现场检查结果,评估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运行效果。
重点条款解析
# 填埋作业规范
标准指出填埋作业需遵循“分区作业、逐层压实”的原则。每层厚度一般为50cm至70cm,并要求当天覆盖土工膜或黄土,防止扬尘和异味扩散。此外,对于特殊废弃物如医疗垃圾,必须单独存放并采取严格防护措施。
# 渗滤液处理
渗滤液处理是填埋场运行中的关键环节。标准要求渗滤液处理设施应具备足够的处理能力,并且出水水质需满足《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的要求。建议采用生物处理结合物理化学深度处理的技术路线,确保稳定达标排放。
# 气体收集利用
填埋气体主要成分为甲烷和二氧化碳,具有较高热值。标准鼓励建设填埋气体收集系统,用于发电或其他能源化利用。同时,未被收集的气体需通过火炬燃烧装置处理,避免直接排放造成温室效应。
# 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是保障填埋场长期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标准规定应对填埋场边界外50米范围内的大气、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定期监测。监测频率通常为每月一次,特殊情况下可加密监测频次。监测项目主要包括氨氮、总磷、总氮以及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
# 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机制能够有效提升填埋场的社会接受度。标准提倡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向周边社区公布运行状况、环境监测数据等信息。此外,还应设立投诉渠道,妥善处理居民反映的问题。
综上所述,DB11/T 860-2012标准从多维度构建了生活垃圾填埋场运行评价框架,为提高填埋场管理水平提供了科学依据。各相关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应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落实各项措施,确保填埋场安全高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