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甲型H1N1流感病毒双抗体ELISA检测方法的原理、试剂和材料、仪器设备、样品处理、检测步骤、结果判定及注意事项。本文件适用于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实验室检测与诊断。
Title:Detection method of double-antibody ELISA for A/H1N1 influenza virus
中国标准分类号:C46
国际标准分类号:11.100.99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2/T 790-2012 甲型H1N1流感病毒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是一项湖北省地方标准,该标准详细规定了利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原理、试剂与材料、仪器设备、样品采集与保存、实验步骤、结果判定及质量控制等内容。以下将对标准中的关键内容进行深入解析。
原理
该方法基于双抗体夹心ELISA技术,通过特异性抗原和抗体之间的反应来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存在。具体来说,在微孔板上预先包被一种针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当待测样本加入后,如果其中含有目标病毒抗原,则会与包被抗体结合。随后加入另一种酶标抗体,这种抗体同样能特异性识别并结合到目标病毒抗原上,形成“抗原-抗体-酶标抗体”的复合物。最后添加底物溶液,酶催化底物发生显色反应,通过比色分析判断是否存在目标病毒抗原。
关键试剂与材料
1. 包被抗体:需选择高亲和力且特异性强的单克隆抗体作为包被抗体。
2. 酶标抗体:通常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多克隆抗体,确保其能够高效地与目标抗原结合。
3. 底物溶液:常用四甲基联苯胺(TMB)作为底物,它在酶的作用下会产生蓝色产物,便于观察和测量吸光度值。
4. 终止液:一般使用硫酸溶液终止反应,使蓝色转变为黄色,便于后续测定。
实验步骤详解
# 样品处理
首先需要正确采集临床样本,如鼻咽拭子或呼吸道分泌物等,并按照要求妥善保存。样本应在低温条件下运输至实验室,在实验前应充分混匀以保证均匀性。
# 微孔板准备
将预先包被好单克隆抗体的微孔板取出,置于室温平衡至少30分钟。在此期间可以开始准备其他试剂。
# 加样与孵育
向每个微孔中加入适量稀释后的样品以及相应的对照品,每孔体积一致。然后将微孔板密封后置于恒温箱内进行首次孵育,时间设定为37℃±1℃,持续时间为60分钟。
# 洗涤
孵育结束后,倒掉微孔内的液体,用洗涤缓冲液彻底清洗微孔板5次以上,每次都要尽量沥干水分,避免残留影响后续实验结果。
# 加入酶标抗体
再次向每个微孔中加入一定量的酶标抗体工作液,同样要确保每孔加样量相等。然后重新密封微孔板,放入恒温箱内进行第二次孵育,条件同前,时间为37℃±1℃,持续60分钟。
# 再次洗涤
重复上述洗涤过程,确保所有未结合的酶标抗体都被清除干净。
# 显色反应
向每个微孔中加入适量的底物溶液,避光条件下继续孵育,通常时间为10-15分钟。此时应该能看到明显的颜色变化。
# 终止反应
当达到理想的颜色强度时,立即加入终止液停止反应,使颜色从蓝色转变为黄色。
# 数据读取
使用酶标仪测量各孔的吸光度值,通常选择波长450nm作为主波长,630nm作为参考波长。记录下每个样品的OD值,并据此计算出最终的结果。
结果判定
根据标准曲线确定样品中目标病毒抗原的浓度。如果样品的OD值高于临界阈值,则认为阳性;低于此值则为阴性。此外还需考虑阴性和阳性对照的结果是否符合预期,以验证整个检测过程的有效性。
质量控制
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必须严格执行质控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定期校准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实验环境条件、使用新鲜配制的标准品和试剂等。同时,还应对实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确保操作规范无误。
综上所述,《DB42/T 790-2012 甲型H1N1流感病毒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不仅提供了详细的实验流程和技术参数,更重要的是强调了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要点,这对于提高检测准确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