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水稻旱育分厢丢秧栽培的技术要求,包括选地、整地、种子处理、育秧、移栽、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贵州省水稻旱育分厢丢秧栽培生产。
Title:Rice Drought Nursing and Boxed Transplanting Cultiva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05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水稻旱育分厢丢秧栽培技术规范》(DB52/T 729-2011)是贵州省地方标准,该标准对水稻旱育分厢丢秧栽培的各个环节进行了系统规定。以下是对其中关键条款的深度解读:
一、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贵州省境内海拔1200米以下区域采用旱育分厢丢秧方式进行水稻栽培。
二、术语和定义
1. 旱育分厢丢秧栽培:在非水田条件下培育秧苗,并将秧苗按照一定规格分厢后抛栽到大田的一种种植方式。
2. 分厢:指根据地形条件划分成适宜大小的种植单元。
三、品种选择
应选用生育期适中、抗性强、产量高的优质水稻品种。比如可考虑种植黔优8号等适合本地气候特点的品种。
四、育秧准备
1. 苗床地选择:需选用地势平坦、排灌方便、肥力中等以上的地块作为苗床地。
2. 苗床整地:要求深耕细耙,做到土壤疏松平整。
3. 种子处理:播种前要进行晒种、浸种和催芽处理,确保种子发芽率高且整齐一致。
五、播种与管理
1. 播种时间: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为宜,具体时间可根据当地气温变化适当调整。
2. 播种量:每平方米播种量控制在50克左右,保证每穴有2-3株健壮秧苗。
3. 管理措施:出苗后要及时揭膜通风炼苗,防止高温烧苗;同时注意水分管理,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湿。
六、移栽定植
1. 定植时期:当秧苗长至4叶1心时即可开始移栽。
2. 株行距配置:通常采用宽窄行形式,宽行60厘米,窄行40厘米,株距20厘米。
3. 移栽方法:采用人工或机械方式进行均匀定植,确保秧苗根系完全入土并与土壤紧密接触。
七、田间管理
1. 追肥:分蘖期和拔节孕穗期各追施一次肥料,以氮肥为主配合磷钾肥使用。
2. 灌溉排水:保持田间适度湿润,避免长期积水造成烂根现象。
3. 病虫害防治:定期巡查田块,发现病虫害及时采取生物或化学方法进行综合治理。
八、收获
当稻谷达到九成熟时即可开始收割,尽量减少损失并提高品质。收获后应及时晾晒干燥入库保存。
以上内容涵盖了该标准的核心要点,实际操作过程中还需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确保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