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鲆鲽鱼类盾纤毛虫病的诊断方法、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本文件适用于鲆鲽鱼类盾纤毛虫病的防治工作及相关水产养殖活动。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latyichthyic Diseases Caused by Uronema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7.1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3/T 1129-2009《鲆鲽鱼类盾纤毛虫病防治技术规范》是河北省地方标准,为鲆鲽鱼类养殖过程中盾纤毛虫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以下将选取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明确指出盾纤毛虫病是由盾纤毛虫寄生于鲆鲽鱼类体内引起的疾病。这一定义明确了该病的病原体及其对宿主的影响范围,有助于养殖者准确识别病症。
二、预防措施
1. 水质管理
标准要求养殖水体的溶解氧含量应保持在5mg/L以上,pH值控制在7.5-8.5之间。良好的水质条件可以有效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滋生,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
2. 饲料投喂
规定饲料应富含维生素C和E,以增强鱼体免疫力。同时,饲料投喂量需根据鱼类生长阶段调整,避免过量投喂导致水质恶化。
3. 定期消毒
每隔15天使用含氯消毒剂对养殖池进行一次全面消毒,浓度控制在0.5ppm左右。此措施能有效杀灭水中的病原菌,防止疾病传播。
三、诊断方法
标准提出了显微镜检查法作为主要诊断手段。具体操作步骤包括采集患病鱼的鳃丝或肠道样本,经过固定处理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盾纤毛虫存在。这种方法简单易行,能够快速确定病因。
四、治疗方案
当确诊为盾纤毛虫病时,建议采用硫酸铜溶液全池泼洒的方式进行治疗,浓度设定为0.7ppm,并连续施用三天。此外,还需配合内服药物如恩诺沙星,剂量为每千克体重10mg,连喂五天。治疗期间要密切监测鱼群状况,确保疗效。
以上内容涵盖了该标准的主要框架与核心要点,对于从事鲆鲽鱼类养殖工作的人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严格执行这些规定,可以有效防控盾纤毛虫病的发生,保障养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