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双条杉天牛的监测与防治技术要求,包括监测方法、防治措施及效果评价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范围内双条杉天牛的监测与防治工作。
Title:Monitoring and Control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Scolytus bidentatu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704-2010《双条杉天牛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是北京市地方标准,旨在指导双条杉天牛的监测与防治工作。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深入解读:
监测方法
5.1 监测点设置
标准要求在双条杉天牛可能发生的区域设立监测点,每100公顷设置一个监测点。监测点应选择在双条杉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并且要能够代表整个林区的情况。这有助于全面了解双条杉天牛的发生趋势和分布情况。
5.2 监测工具与方法
推荐使用诱捕器进行监测。诱捕器内需放置性信息素诱芯,以吸引雄性双条杉天牛。定期检查诱捕器中的天牛数量,记录并分析数据。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捕捉到活动的成虫,为后续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防治措施
6.1 物理防治
包括人工摘除卵块、幼虫蛀道清理等手段。对于发现有卵块或幼虫的树木,应及时处理,防止其进一步扩散。物理防治虽然直接有效,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
6.2 化学防治
当监测到双条杉天牛种群密度较高时,可采用化学药剂喷雾或注射的方式进行防治。标准特别强调了药剂的选择和使用浓度,要求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避免对环境造成不必要的污染。同时,化学防治应在非雨天进行,确保药效。
6.3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如寄生蜂等生物来控制双条杉天牛的数量也是一种环保的选择。通过引入天敌,可以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降低害虫密度。不过,这种方法见效较慢,通常作为长期管理策略的一部分。
注意事项
- 安全防护:无论是采取哪种防治措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都必须注意个人防护,佩戴必要的劳保用品。
- 效果评估:每次防治后都应对结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防治方案,确保达到最佳效果。
以上内容基于DB11/T 704-2010标准中的重要内容进行了详细解读,希望能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该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