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黑木耳栽培的术语和定义、生产环境要求、菌种制备、栽培袋制作与接种、发菌管理、出耳管理、采收与加工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本文件适用于山东省范围内黑木耳的栽培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Black Fungus Cultiv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7/T 614-2006《黑鲪养成技术规程》是山东省地方标准,规定了黑鲪(即黑鲪鱼)养成的技术要求。以下是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1. 苗种选择与放养
- 苗种质量:苗种应健康无病、体色正常、规格整齐。放养前需对苗种进行消毒处理,通常使用食盐水或高锰酸钾溶液浸泡,以减少病原菌传播风险。
- 放养密度:根据养殖池塘条件确定合理密度,一般每平方米放养量为50-80尾,确保水质良好且有足够活动空间。
2. 饲料投喂
- 饲料种类:主要采用配合饲料,其中蛋白质含量不低于40%,并适量添加维生素和矿物质。天然饵料如小杂鱼、虾类可作为补充。
- 投喂方法:每日投喂两次,分别在上午9:00和下午4:00左右,投喂量控制在鱼体重的3%-5%之间,具体视天气、水质及鱼类摄食情况调整。
3. 水质管理
- 定期换水:保持池塘水体清新,每周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约为总水量的三分之一,注意新旧水温差不超过2℃。
- 增氧措施:配备增氧机,在高温季节或阴雨天增加开机时间,保证水中溶解氧充足。
4. 疾病防控
- 日常观察:每天巡塘检查鱼群活动状态,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 药物使用: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使用药物,不得滥用抗生素,提倡生态防病方式如改善水质、加强营养等。
5. 收获
- 适时捕捞:当黑鲪达到商品规格时即可捕捞上市,通常体长达到25厘米以上为宜。
- 捕捞方式:采用网箱或地笼等方式进行捕捞,避免机械损伤,同时注意操作轻柔以减少应激反应。
这些条文构成了黑鲪养成过程中从苗种到成鱼管理的基本框架,遵循这些规范有助于提高养殖成功率并保障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