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农牧交错区中产奶牛饲养管理的技术要求,包括环境条件、饲料与营养、繁殖管理、健康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农牧交错区中产奶牛的饲养和管理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Dairy Cow Breeding and Management in Agro-pastoral Transition Zon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农牧交错区中产奶牛饲养管理技术规范》(DB15/T 419-2005)是内蒙古自治区针对农牧交错地带奶牛养殖制定的地方标准。该标准对这一特殊生态区域内的奶牛饲养环境、饲料供应、日常管理以及疾病防控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以下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深度解读:
一、环境条件
1. 圈舍设计:标准规定圈舍应具备良好的通风与采光条件,确保冬季保暖且夏季凉爽。这主要是考虑到农牧交错区气候多变,温差较大,合理的圈舍设计有助于维持奶牛的舒适度,从而提高其生产性能。
2. 卫生要求:强调定期清理粪便并做好消毒工作,保持圈舍清洁干燥。良好的卫生状况可以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保障奶牛健康。
二、饲料供应
3. 日粮配比:明确规定了粗饲料、精料补充料及添加剂的比例,要求根据奶牛不同生长阶段调整配方。科学合理的日粮结构能够满足奶牛生长发育和泌乳的需求,同时避免因营养过剩或不足导致的问题。
4. 青贮饲料质量控制:对于制作青贮饲料的过程进行了严格规范,包括原料选择、发酵时间和pH值等指标。优质的青贮饲料不仅能够提供稳定的能量来源,还能改善奶质。
三、日常管理
5. 挤奶操作规程:详细描述了挤奶前后的准备工作、挤奶方法以及牛奶冷却储存流程。正确的挤奶程序不仅可以保证牛奶品质,还能减少乳房炎等疾病的传播风险。
6. 繁殖管理:提出了适时配种的原则,并建议使用人工授精技术提高受胎率。此外,还强调了妊娠期护理的重要性,如增加蛋白质摄入量、加强运动等措施,以促进胎儿健康成长。
四、疾病防控
7. 免疫接种计划:制定了详细的免疫程序表,涵盖了常见的传染病疫苗接种时间点。通过及时有效的免疫接种,可以大幅度降低疾病发生概率。
8. 药物使用准则:明确了抗生素及其他治疗性药物使用的前提条件、剂量限制以及停药期规定。合理用药既保护了奶牛健康,也确保了牛奶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农牧交错区中产奶牛饲养管理技术规范》为当地奶牛养殖业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指导,有助于提升产品质量,促进产业发展。各相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共同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