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低温电子学领域的基本术语和定义。本文件适用于低温电子学相关的设计、研究、生产及应用领域。
Title:Low Temperature Electronics Terminology
中国标准分类号:L74
国际标准分类号:31.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低温电子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在极低温度下物理特性的科学领域,其核心在于揭示低温环境下材料和器件的电学、磁学及热力学特性。这一领域的研究对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量子计算、超导技术以及低温电子器件设计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作为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标准化文件,SJT 10141-1991《低温电子学术语》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统一的语言框架和技术规范。
低温电子学的研究对象通常包括超导体、半导体以及金属等材料。这些材料在接近绝对零度(-273.15°C)时表现出独特的性质,例如电阻率显著降低甚至消失(超导现象)、量子效应增强等。这些特性使得低温电子学成为探索基础物理规律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推动了诸如核磁共振成像、量子计算机等前沿技术的发展。
SJT 10141-1991作为我国低温电子学领域的权威术语标准,不仅定义了一系列专业术语,还为相关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了统一的参考依据。这一标准的制定有助于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减少因术语差异导致的误解,同时为低温电子学相关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提供了技术支持。
以超导材料为例,SJT 10141-1991中对“临界温度”、“临界电流密度”等术语进行了明确界定。这些术语对于评估超导材料性能至关重要。例如,在研发高温超导电缆时,工程师需要精确了解材料的临界温度,以确保其在实际运行环境中的稳定性。据统计,全球范围内每年用于超导电缆的研发投入超过数十亿美元,而SJT 10141-1991为这些项目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
低温电子学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之一是核磁共振成像(MRI)。MRI设备利用超导磁体产生强大的静磁场,从而实现对人体内部结构的高精度成像。为了保证设备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低温冷却系统必须将磁体维持在接近绝对零度的环境中。据国际MRI设备市场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MRI市场规模已突破100亿美元,其中低温电子技术占据了重要地位。
另一个典型案例是量子计算机的研发。量子计算机的核心部件——量子比特(qubit),通常需要在极低温环境下工作,以避免热噪声干扰。近年来,谷歌、IBM等公司相继推出了基于超导量子比特的原型机,这些机器的成功离不开低温电子学的支持。例如,谷歌的Sycamore处理器采用了超导量子电路设计,其运行温度仅为约15毫开尔文(mK),远低于室温。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低温电子学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一方面,新材料的开发(如拓扑绝缘体、石墨烯等)为低温电子学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也推动了低温电子学在工业和医疗领域的普及。可以预见,未来低温电子学将在量子信息处理、能源存储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SJT 10141-1991不仅是低温电子学术语的权威指南,更是推动相关技术进步的重要里程碑。通过深入理解低温电子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场景,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这一领域的未来发展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