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塑料注射模零件中喷流管的技术要求、尺寸公差和检验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塑料注射成型模具中使用的喷流管。
Title:Plastic Injection Mold Parts - Sprue Bush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H61
国际标准分类号:25.04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SJT 10519.30-1994 是一项中国国家标准,主要用于规范塑料注射模具中喷流管的设计、制造和应用。这项标准在塑料工业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它为塑料制品制造商提供了统一的技术参考,确保了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和生产的稳定性。喷流管是塑料注射模中的关键部件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在注塑过程中引导熔融塑料均匀地流向模具型腔,从而形成高质量的塑料制品。
喷流管的设计直接影响到塑料制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在塑料注射成型过程中,喷流管需要承受高温高压的工作环境,因此对材料的选择和加工精度要求极高。此外,喷流管的内壁光滑度直接决定了熔融塑料的流动性能,进而影响制品表面的光洁度和内部结构的完整性。如果喷流管设计不当,可能会导致产品出现气泡、裂纹或填充不足等问题。
喷流管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塑料材料的特性、模具的结构以及生产成本等。根据SJT 10519.30-1994标准,喷流管的直径、长度和表面粗糙度都有明确的规定。例如,对于高流动性塑料,喷流管的直径通常较小;而对于低流动性塑料,则需要更大的直径以保证足够的流量。
在制造过程中,喷流管通常采用高强度合金钢作为原材料,并通过精密的机械加工技术进行加工。常见的加工方法包括车削、铣削和磨削等。为了进一步提高喷流管的耐磨性和抗腐蚀性,有时还会对其进行表面处理,如镀铬或氮化处理。
某知名家电企业曾面临一款塑料外壳产品的质量问题,产品表面经常出现气泡和凹陷现象。经过分析发现,问题出在模具的喷流管设计上。原有的喷流管直径过小,导致熔融塑料在流动过程中压力过大,产生了气泡。企业按照SJT 10519.30-1994标准对喷流管进行了重新设计,将直径扩大至标准推荐值,并对内壁进行了抛光处理。改进后,产品的合格率从原来的70%提升到了95%,同时注塑周期也缩短了约20%。
随着塑料工业的不断发展,喷流管的设计也在向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的方向迈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有限元分析(FEA)技术来优化喷流管的几何形状。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设计的精确度,还大大降低了研发成本。
此外,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制造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未来,喷流管的材料选择将更加注重环保性能,例如使用可回收材料或生物基材料替代传统金属材料。这不仅能减少资源浪费,还能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耗。
SJT 10519.30-1994 标准为塑料注射模具中的喷流管提供了详细的规范和技术指导,是保障塑料制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重要工具。通过对喷流管的设计、制造和应用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还能推动整个塑料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未来,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喷流管的设计将更加多样化和智能化,为塑料工业带来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