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采用氩离子化气相色谱法测定电子级氩中痕量氢与甲烷的试验方法。本文件适用于电子级氩中痕量氢与甲烷含量的测定,通常用于半导体及电子工业领域。
Title:Determination of Trace Hydrogen and Methane in Electronic Grade Argon - Argon Ionization Gas Chromatography Method
中国标准分类号:G73
国际标准分类号:71.040.5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SJ 3240-1989 是中国国家标准之一,专门用于指导电子级氩气中痕量氢和甲烷的测定方法。这项标准的核心在于通过氩离子化气相色谱法(GC-AID)对高纯度氩气中的微量杂质进行分析。这种技术在半导体制造、激光器生产以及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氩气作为惰性气体,在这些行业中被广泛用作保护气氛或工作介质。
氩离子化气相色谱法是一种将气相色谱分离技术和离子化检测相结合的技术。首先,样品通过色谱柱进行分离,不同成分依据其物理化学性质在柱内移动速度不同而实现分离;随后,分离后的组分进入离子化检测器,利用氩气作为载气产生离子流信号,从而实现定量分析。
相比传统方法,氩离子化气相色谱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例如,在半导体工业中,即使是极低浓度的氢气或甲烷也可能影响器件性能,因此需要极其精确的检测手段。此外,该方法还具备良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能够满足现代工业对于高纯度气体质量控制的需求。
痕量氢和甲烷是电子级氩气中最常见的杂质之一。它们的存在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
因此,准确测定氩气中这两种杂质的含量至关重要。根据SJ 3240-1989的规定,氢气和甲烷的检测限分别应低于5 ppmv和1 ppmv。这一严格要求确保了最终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以某知名半导体制造商为例,该公司每年需采购数万吨高纯氩气用于芯片制造过程。为了保证产品质量,他们严格按照SJ 3240-1989标准对供应商提供的氩气进行检测。在一次例行检查中发现,一批来自A供应商的氩气中甲烷含量超标,达到2.3 ppmv,远高于允许值。经过进一步调查确认,这是由于运输过程中储存容器密封不良所致。随后,公司立即停止使用这批产品,并要求A供应商改进包装工艺,同时加强质量监控流程。
类似事件表明,遵循标准化的检测程序不仅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还能有效预防潜在风险,为企业节省大量成本。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氩气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对其纯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基于SJ 3240-1989的方法仍有优化空间。例如,可以引入更先进的在线监测系统,实现实时数据采集与反馈;或者开发新型高效色谱柱材料,提高分离效率和检测精度。
此外,国际上也有相应的类似标准,如美国SEMI发布的G73-0306标准,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互补性。未来,我国应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交流,推动国内标准向国际化方向发展,为全球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