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中国对虾繁育的场地选择、亲虾选择与培育、人工授精、孵化管理、幼体培育及病害防治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中国对虾的人工繁育和种苗生产过程。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Broodstock Reproduction of 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中国标准分类号:B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中国对虾繁育技术规范(SCT 2075-2017)是中国水产养殖领域的一项重要标准,旨在指导和规范中国对虾的繁育过程,提高其种苗质量与养殖效率。这项标准不仅涵盖了从亲虾选择到幼虾培育的全过程,还强调了环境友好型的养殖方式,以确保可持续发展。通过遵循这一规范,养殖者能够有效提升中国对虾的成活率和产量,同时减少资源浪费。
亲虾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后代的健康状况和生长潜力。根据SCT 2075-2017的规定,亲虾应具备以下特征:体表光滑、无病害、活力强且体重适中。此外,亲虾的年龄和性别比例也需要严格控制,通常建议雌雄比例为1:1至1:1.5。为了保证亲虾的健康状态,在选育过程中需要定期检测其疾病情况,并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
例如,在某沿海地区的大型养殖场中,通过实施严格的亲虾筛选流程,成功将幼虾的成活率提高了约30%。
孵化阶段是整个繁育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SCT 2075-2017明确指出,孵化水温应维持在26℃至30℃之间,盐度保持在25‰至35‰范围内。同时,需确保孵化池内水质清洁,溶解氧含量不低于5mg/L。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微生态制剂的应用,许多养殖场实现了更高效的幼苗培育效果。比如,某实验基地通过添加益生菌改善水质,使幼虾的平均日增重提升了15%以上。
疾病防控是中国对虾繁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SCT 2075-2017提倡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包括物理消毒、化学处理以及生物防控等手段。此外,还需建立健全监测体系,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因素。
与此同时,环境保护也是该标准关注的重点之一。为了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建议采用循环水养殖系统,最大限度地降低废水排放量。据统计,某现代化养殖场通过实施循环水技术,每年可节省水资源消耗达40%左右。
SCT 2075-2017的推广不仅带来了显著的技术进步,还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一方面,高质量的中国对虾种苗为养殖户创造了更高的经济收益;另一方面,标准化生产模式有助于推动整个行业的规范化进程。据行业报告显示,自该标准颁布以来,全国范围内中国对虾的整体产量增长了近20%,而单位面积养殖成本却下降了约15%。
综上所述,《中国对虾繁育技术规范》(SCT 2075-2017)作为一项科学严谨的标准文件,在促进我国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随着更多先进技术的引入及实践经验的积累,相信这一领域的前景将更加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