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鲜食马铃薯在流通环节中的质量要求、检验方法、包装、标识、储存和运输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鲜食马铃薯的收购、储存、运输、销售等流通环节。
Title:Circulation Specifications for Fresh Potatoes
中国标准分类号:B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7.08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鲜食马铃薯作为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食品供应链中占据重要地位。为了确保其品质和安全,我国制定了《SBT 10577-2010 鲜食马铃薯流通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这一标准为鲜食马铃薯从田间到餐桌的整个流通环节提供了明确的操作指南,旨在保障消费者健康的同时提高流通效率。
《规范》对鲜食马铃薯的采收、分级、包装、运输及储存等环节提出了具体要求。首先,在采收阶段,要求避免机械损伤和病虫害传播,确保马铃薯的新鲜度;其次,分级环节强调根据大小、形状、颜色等指标进行分类,以满足不同市场需求;再次,包装需符合卫生标准,防止二次污染;最后,运输和储存则需要控制温度和湿度,以延长保鲜期。
《规范》的出台不仅提升了鲜食马铃薯的质量,还显著降低了流通损耗率。据统计,过去由于缺乏统一标准,我国每年因不当处理导致的马铃薯损失高达数百万吨。而通过严格执行《规范》,不仅可以减少浪费,还能有效提升经济效益。
例如,某大型农产品公司自2015年起全面推行《规范》,其马铃薯产品的合格率从原来的75%提升至95%,同时运输过程中的破损率下降了近40%。这一成果得益于公司在采收、分级以及冷链运输方面的严格把控。
尽管《规范》带来了诸多积极影响,但在实际执行中仍面临一些问题。首先是部分中小型农户难以达到高标准要求,这主要源于设备和技术上的限制。其次,部分地区冷链物流体系不完善,尤其是在偏远地区,可能导致储存和运输条件无法达标。
针对上述挑战,政府和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推广低成本、易操作的分级和包装技术;第二,加大对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建设小型冷库和冷藏车。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规范》的作用将愈发凸显。未来,可以通过引入智能化技术进一步优化流通流程,比如利用物联网监测运输车辆的实时温度和湿度,或者借助大数据分析预测市场需求变化,从而实现精准配送。
此外,还可以探索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制定国际通用的标准,促进鲜食马铃薯的出口贸易。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国之一,若能凭借高质量的产品赢得国际市场认可,则将进一步巩固我国农业大国的地位。
综上所述,《SBT 10577-2010 鲜食马铃薯流通规范》不仅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工具,也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有力手段。只有不断优化和完善相关制度,才能让鲜食马铃薯真正成为惠及千家万户的优质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