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ZL104铸件中分散状疏松的分级方法及评定依据。本文件适用于ZL104铝合金铸件中分散状疏松的质量评定和验收。
Title:Grading of Dispersed Porosity in ZL104 Castings
中国标准分类号:H22
国际标准分类号:77.140.85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在金属铸造领域,ZL104是一种广泛应用的铝合金材料,其性能优良、成本适中,常用于制造各种机械零件和结构件。然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ZL104铸件可能会出现分散状疏松的问题,这种缺陷会显著影响铸件的质量和使用寿命。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控制这一问题,我国制定了标准QJ 1309-1990,对ZL104铸件分散状疏松的分级进行了详细规定。
分散状疏松是指在铸件内部存在的一种微观缺陷,表现为金属基体中的孔隙分布较为分散。这种缺陷通常由气体析出、冷却不均或合金成分不均匀等因素引起。分散状疏松的存在会降低铸件的强度、硬度以及抗疲劳性能,严重时可能导致产品失效甚至引发安全事故。因此,对其进行科学分级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QJ 1309-1990是我国针对航空航天工业制定的一项技术规范,其中明确规定了ZL104铸件分散状疏松的分级标准。该标准将分散状疏松分为五个等级(一级至五级),每个等级对应不同的疏松程度和允许范围。具体而言,一级表示最轻微的疏松,而五级则代表最严重的状况。
这一分级体系为生产企业提供了明确的质量评估依据,同时也便于用户选择合适的材料以满足特定需求。
某航空制造企业曾因ZL104铸件分散状疏松问题导致一批次产品返工,直接经济损失超过百万元。事后经过深入调查发现,问题根源在于熔炼过程中未能严格控制除气效果,导致大量氢气残留在合金液中。按照QJ 1309-1990标准,这批铸件被判定为三级疏松,需要重新加工或更换部件。
吸取教训后,该企业改进了生产工艺,例如采用先进的真空脱气设备,并优化了浇注系统的设计。经过半年时间的持续改进,后续批次产品的合格率从最初的75%提升到了98%,显著降低了废品率和生产成本。
随着科技的进步,如何进一步减少分散状疏松已成为行业关注的重点之一。一方面,研究人员正在探索新型添加剂以改善合金流动性;另一方面,数字化仿真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模拟铸造过程中的热传导及应力分布,从而预测潜在缺陷的位置和形态。
此外,加强原材料质量管控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例如,选用高纯度铝锭、严格控制杂质含量等措施都能有效提高铸件的整体品质。总之,只有不断优化工艺流程、提升管理水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ZL104铸件分散状疏松的问题,推动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