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多相抽提技术修复有机污染地块的基本原则、场地调查与风险评估、工艺设计、系统运行与维护、监测与验收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采用多相抽提技术修复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Remediation of Organically Contaminated Sites - Multiphase Extra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Z 72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8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在TACEF 113-2023《有机污染地块修复技术规范》中,多相抽提技术是一个重要的修复手段。本文将聚焦于新旧版本标准中关于多相抽提技术要求的主要差异,并深入解析这些变化如何影响实际应用。
多相抽提技术的新旧标准差异分析
# 1. 技术适用条件的变化
在旧版标准中,多相抽提技术的应用条件较为宽泛,主要强调的是土壤和地下水同时受到有机污染物污染的情况。然而,在新版标准中,增加了对场地具体特征的要求,例如污染物的分布深度、土壤类型以及地下水位的高度等。这种细化使得技术人员在选择修复技术时有了更明确的指导依据。
例如,新版标准明确规定,当污染物埋深超过15米时,应慎重考虑使用多相抽提技术,因为此时技术的有效性和经济性都会受到影响。这一调整反映了近年来对于深层污染治理经验的积累和技术局限性的认识加深。
# 2. 系统设计与运行参数的具体化
另一个显著的变化是系统设计与运行参数的具体化。旧版标准虽然提出了基本的设计原则,但缺乏具体的数值参考。新版标准则详细规定了包括抽提井间距、真空度设置、气体流量控制等一系列关键参数。
以抽提井间距为例,旧版标准仅提到“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布置”,而新版标准明确规定了不同土壤渗透系数下的推荐间距范围(如高渗透性土壤为5至10米)。这样的具体化有助于提高工程实施的一致性和可操作性,减少因参数设置不当导致的修复效果不佳问题。
# 3. 监测与评估体系的完善
此外,新版标准还加强了对修复过程中监测与评估体系的要求。不仅增加了对修复前后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的关注,还特别强调了长期监控的重要性。这意味着即使在完成初步修复后,也需要持续跟踪一段时间内污染物水平的变化情况,确保达到最终目标值。
例如,对于某些挥发性强且易迁移的有机污染物,即使短期内检测结果显示达标,也可能由于自然条件下再次释放进入环境。因此,新版标准建议至少连续监测6个月以上,并记录所有相关数据用于后续分析。
应用方法详解
基于上述变化,以下是多相抽提技术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关键点:
- 前期调查:充分了解场地的具体地质条件及污染物特性至关重要。这一步骤直接影响到后期方案制定的质量。
- 设备选型:根据现场条件挑选适合的抽提设备,并确保其具备足够的处理能力。
- 操作管理:严格按照设定好的参数执行操作流程,同时密切注意现场状况的变化,及时调整策略。
- 效果验证:通过采样分析等方式定期检查修复成效,必要时采取补救措施。
总之,《有机污染地块修复技术规范》TACEF 113-2023通过对多相抽提技术相关条款的修订和完善,进一步提高了该技术应用于实际工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希望本文能够帮助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先进的污染治理手段。